非池中藝術網

展覽活動

台北市立美術館:【2014台北美術獎】

2015-01-198035

參展藝術家|紀紐約,簡翊洪,莊志維
《2014臺北美術獎》公布得獎名單,藝術家紀紐約作品〈運動三部曲〉獲得首獎!16名入圍藝術家及作品將自12/27(六)下午二時於北美館地下樓展出。

《2014臺北美術獎》經過初審、複審、決審三階段評選過程,共選出16名藝術家進入決審名單,主辦單位臺北市立美術館於12/26(五)下午舉辦的記者會中,宣布由藝術家紀紐約以錄像及複合媒材作品〈運動三部曲〉榮獲首獎,並將於12/27(六)下午二時於北美館地下樓展區舉辦開幕暨頒獎典禮。

本屆臺北美術獎經由為期10週的線上徵件,共計325件遞件作品符合參賽資格,以平面作品占多數,共計177件(55%);立體雕塑類合計43件(13%);影音複合媒體為71件(22%);其他類別共計34件(10%)。經由7位評審委員:關渡美術館館長曲德義、北美館館長黃海鳴、南藝大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所長薛保瑕﹅東海大學美術所專任副教授林平﹅藝術家莊普、獨立策展人徐文瑞及北美館助理研究員蕭淑文,以線上系統審查作品內容,選出31件(組)作品進入複審。複審參賽者親自到館說明創作理念與展覽實際呈現規劃後,評委依簡報內容,決定共16名藝術家暨作品進入決賽。決賽創作者平均年齡約30歲,作品媒材及形式多元,藝術家需於時限內至北美館完成展覽佈置,再由評審委員依展覽呈現樣貌選出得獎名單。

評審委員薛保瑕評論本次台北美術獎認為,本次評審委員票數共識性高,評委除了個人看法之外,也關注創作者的創作自述,觀察創作者如何表達作品的與創作主旨。針對此次首獎及五名優勝獎等共六件作品,薛保瑕提出兩點關注的方向:一是本屆藝術家暨獲獎作品,以更宏觀的角度關注台灣在地文化,並以細膩的創作手法,使用複合媒材、影像、物件,甚而自我表白、行動及身體姿態等穿插介入場域,帶入了創作者關注的社會現象,營造出更具活動力的藝術場域。本屆得獎作品以藝術結構出社會及歷史的多項度,與社會現實連結度高,不同於過往評述中台灣年輕創作者過於關注自身內省的現象。第二個方向是作品中的動態關係與新感知,除了觀者進入作品中的身體移動,作品所使用的物件與布展思維,也再次與歷史、在地結合,並將「事件」作為擷取對象,「新事件」隨著觀者的行動參與產生新的定義與連結,隨而擴散出場域的「新感知」。

首獎得主紀紐約〈運動三部曲〉包含三件作品:〈莫名綻放〉依寶藏巖的地理環境結構﹅羽球運動的動態情狀,型塑足以介入此地域的新事件;〈三角桌〉依高雄弔詭畫廊的幾何造型建築體,發展隨等腰三角形球桌形狀順勢而生的另類乒乓球運動模式。〈八角圓〉則藉由身體搖晃著特製的八角呼拉圈,帶出台南府城的溝渠特徵及隱含的歷史脈絡。評審委員薛保瑕評論紀紐約作品提到:「無論是針對台南城市的歷史紋理,所探究出跨越時空的巷弄交疊之處,據此所製作出的『八角形呼拉圈』;或是以傾斜的三角桌,引發不同於常態的運動模式;或是觀察寶藏嚴特殊地形後,在多處不同的地點進行不容易、也不易展開地羽球運動。這些非常態的運動模式,皆突顯出可辨識但不尋常的時空軌跡;而作品分置的方式,也將現有的展示空間解構為多向度的交錯空間,交互促成這件作品耐人尋味與發人深省之處。」

優選獎藝術家共五名:分別為曹淳〈Joachim女士的行李箱〉、饒加恩〈紋徽〉、林俊良〈查理布朗拜訪犘陀撒洋〉、倪灝〈夜雕塑〉及簡翊洪〈男孩與叔叔〉。

曹淳〈Joachim女士的行李箱〉,透過拾獲已故鄰居的一只皮箱開啟作品的發展軸線,在解碼行李箱鎖頭的過程中,透過在箱內的物件及探索其中的敘事,藝術家建構出對這位女士的想像。

饒加恩的作品〈紋徽〉以手繪圖像、立體裝置結合文字敘述,藉由符號重組的過程,重新審思台灣島嶼歷經被殖民時期所遺留的產物,巧妙地詮釋歷史事蹟,也對既定物件及史事拋出提問,為觀者提供開放的視角。

林俊良的作品〈查理布朗拜訪犘陀撒洋〉處理回憶與身分議題,查理布朗與犘陀撒洋兩個角色中,查理布朗深信文字記載的實質功能與流傳價值;犘陀撒洋卻依賴原住民一貫使用的口述文化,相信語境足以傳達思想及歷史。觀眾進入展場暗室後,將接收來自口述(聽)與書寫(閱讀)的訊息「你願意開始耹聽嗎?」,並獨立在腦海中創造「文字事件」,進而收集資訊並轉換成個人可解讀的語碼。

倪灝的〈夜雕塑〉複合媒材裝置,結合錄像、平面攝影與立體餐車,運用光源營造夜間飄雨的詭譎氛圍,其現成物及材料的使用也對消費主義社會提出反思與想像。

簡翊洪的作品〈男孩與叔叔〉,藉由設定的人物符號,作為自身情感與認同的視覺辯證,畫面設定結合真實生活情節,也投射出創作者遐想的具體樣貌。


入選獎則包含:張博傑〈地圖詩歌系列/臺北〉﹅紀柏豪〈空間的節奏〉﹅丁昶文〈義女:尋找白玫瑰〉、鍾和憲〈晴空〉、温孟瑜〈靜置的時光〉、陳以軒〈你是懂了嘛〉、張乃仁〈永別了,愛德華〉、莊志維〈感染系列〉、陳敬元〈信號彈〉與陳哲偉〈在齁空間裡嚎囂〉。

張博傑的〈地圖詩歌系列/臺北〉,依網路地圖的路線指引實際行走並做紀錄,以實體肉身面對虛擬世界的架構,探討現代生活過度倚賴數位科技產品的錯置認知。藝術家視此過程為一「壯遊」,為一具教育性質的成年禮。

紀柏豪〈空間的節奏〉於北美館地下二樓展場收音,將一整日展間的環境錄音壓縮並去除可辨識性後,聽者將隨著壓縮噪音的頻率與音量起落,從其中體會人為活動對空間節奏的影響,進而延伸與探究音景結構中,空間、時間與感知的關係。

丁昶文作品〈義女:尋找白玫瑰〉闡述80年代中期的台灣飆車族議題,當時車藝精湛,飆車族圈內人稱「白玫瑰」的少女車手,總以一襲白襯衫和牛仔褲裝扮登場,成為賽場上的焦點。藝術家藉由ㄧ位嗜好玩車的年輕女性「阿琍」的故事,向當時的「白玫瑰」少女車手致敬,人類學式的影像檔案裝置,展現文化的原型及其在主體系譜上的作用。

鍾和憲的作品〈晴空〉,以3D電腦繪圖呈現類古生物化石、動物遺跡於博物館場域的虛擬影像,搭配現場物件裝置,營造觀者能恣意擴張想像的空間,進而處理人面對未知與開啟想像機制之間的關連性。

温孟瑜的作品〈靜置的時光〉,透過撿拾與拼組的方式,描繪生活場景及物件,並加入想像填補記憶空缺的部分,呈現內在心境的風景。依循著此種方式,將生活裡靜謐、溫潤的情感,歸屬在每個片段畫面裡。

陳以軒的〈你是懂了嘛〉,依照詠嘆調「公主徹夜未眠」的義大利文發音,編寫無敘事意義,但別有嘲諷意味的中文語句。文句裡諸多提問除指正他人,更回頭批判自己。戲謔式的獨白,嘲諷著普羅大眾看似理解藝術,卻僅是從眾行為的表現。

張乃仁的錄像作品〈永別了,愛德華〉,以影像後製常用的藍幕為主題,象徵著無任何界限與時空的限制,可穿越一切的「藍幕」,在真實而純粹的動物(鹿)闖入後,既區隔又連結真實與想像。藝術家認為藍幕或許就是影像的鄉愁,指向過去也指向未來。

莊志維作品〈感染系列〉中的〈浮島〉、〈入侵:地圖〉與〈實驗室:空氣、水、土壤〉,藉由地瓜、冷陰極燈管、菌種與培養皿間各自持有的屬性與象徵,探討現代社會的病毒入侵與細菌感染造成的疾病與健康問題。面對疾病的侵略,藝術家在此系列作品中以三種不同觀點呈現感染的『入侵』:微觀的《實驗室:空氣、水、土壤》、以人為尺度的《浮島》,及《入侵:地圖》中緩慢的感染侵入狀態。

陳敬元的〈信號彈〉隱喻著訊息傳遞與溝通管道,每個人都想極力地表達自己並發送訊息,但總忽略他人的實際處境,如同信號彈在夜空中綻放火花,但發送出的信號如同遲來的聲響,真的有辦法確實的被對方接收嗎?

陳哲偉的〈在齁空間裡嚎囂〉以美國詩人艾倫金斯堡之散文詩(Howl)為文本,展開艾倫金斯堡、齁空間以及自身的三重探索,透過不同層面揭開敘事與建構想像,進行藝術、文學與當代社會的三重對話。

「臺北美術獎」為台灣當代藝術圈重要且具前瞻性指標的年度競賽展,至今為第十四年舉辦,多年來的累積已成為藝壇新秀展現創作能量的舞台。為鼓勵創作者深化作品內涵、精鍊藝術表現形式,北美館於2010年進行競賽辦法改制,特別提高獎勵獎金,並提供首獎獲獎者於館內舉辦一次個展。

臺北美術獎紀紐約複合媒材錄像饒加恩

單元系列

【藝文直擊 | 2013】

99 videos
view all

更多影片

view all

單元系列

view all
99

videos

【藝文直擊 | 2013】

148

videos

【非池中藝壇焦點】

3

videos

【藝鄉人】

117

videos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