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12月01日 Karl Schmidt-Rottluff 生日快樂!

生日Karl Schmudt-Rottluff

2015-12-01|撰文者:林冠妤

1905年,在一個廢棄的屠宰場內,四位德國青年創立了名為「橋派」(Die Brücke)的藝術團體。身為創始成員的施密特..羅特盧夫(Karl Schmudt-Rottluff)閱讀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後,十分認同書中的觀點:「人之所以偉大,乃在於它是橋梁而不是目的;人之所以可愛,乃在於它是過渡。」他決定以「橋」連接兩地的意象作為創作宗旨,替人類的心理狀態架一座通往外在世界的橋樑。
作為德國表現主義(German Expressionism)的先驅,橋派反對傳統重視視覺美感的藝術,認為那只是再現客觀的自然,卻不能表達人類的主觀意識。因此,藝術家們藉由粗略的線條、鮮豔且大面積的色塊、失衡的比例,來呈現人類的憂懼不安,並批判當時的社會。這些激情而前衛的作品,不到十年間,就將德國藝術帶往新的境地。
在團體中,施密特.羅特盧夫以奔放大膽的風景畫獨樹一格。他搬到柏林之前,曾到挪威旅行,同時也用畫筆記錄當地風景,繪製作品《挪威風景》(Norwegian Landscape)。
《挪威風景》整個畫面被狂放不羈的鮮豔色塊佔領,無論是夾在山間的血紅,或是點綴翠綠平原的房舍和小徑,處處可見強烈的對比。而深諳木刻版畫的施密特羅特盧夫,將版畫簡單的構圖彰顯在油畫上,景物被單純的輪廓勾勒出來,幾乎不見對細節的刻畫,挪威的山景也在構圖與色彩的加成下顯得廣闊而深遠。
來到柏林後,施密特.羅特盧夫和馬克(Franz Marc)、費寧格(Lyonel Feininger)等藝術家頻繁往來,接觸更廣泛的藝術風格,如立體主義、原始部落藝術等,影響他爾後的創作。其中,他替好友、藝術史學家羅莎.沙畢爾(Rosa Schapire)繪製的系列肖像也反映了風格的轉變。
他於1919年完成的「羅莎.沙畢爾」肖像,一如以往的作品,具有繽紛的色彩。但在原始藝術的啟發下,整張臉被色塊劃分成好幾個切面,線條從以往的粗糙簡略變得直接俐落,輪廓更鮮明、畫面也更整齊。此外,橢圓的頭型、高挺的鼻樑、瞪大的雙眼、彎如弓臂的眉毛,都讓人物的臉看起來有如原始部落的木雕。
納粹掌權時期,由於希特勒尊崇古希臘羅馬藝術,二十世紀新興流派的藝術家飽受摧殘與踐踏,施密特.羅特盧夫也是其中之一。他經歷了一連串政府的打壓,譬如被取消普魯士藝術學院院士、被禁止參與畫展、工作室被焚毀,多件作品在官辦的墮落藝術展上被隨意毀損、寫下嘲諷的字句,最後甚至被禁止創作。
二次大戰結束後,施密特‧羅特盧夫重新開始藝術活動,創作不輟,並於1964年開始籌辦橋派美術館(Brücke-Museum)。如今,這座位於柏林的美術館收藏四百多件橋派藝術家的繪畫、雕塑、版畫作品,被視為橋派與表現主義藝術的寶庫。
Karl Schmudt-Rottluff, (b) 1884.12.01 ~ (d) 1976.08.10

 

生日Karl Schmudt-Rottluff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藝術評論

08月08日 石川欽一郎生日快樂!

2018-08-08|撰文者:莊瑋容16631

藝術評論

08月04日 郎靜山生日快樂!

2018-08-04|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