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16-01-12|撰文者:邱家琳

「人生如此美好,應該再來一遍。」─沈聖博

創作是藝術家的智慧結晶,對已故的數位藝術家沈聖博而言,作品也能代替他在這個世界延續生命。沈聖博遭受病痛折磨時,沒有放棄藝術,反而激發出更多想法創作,同時也到各大學教授課程,推廣「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Floss Art」的精神,讓他的思維與理念被分享與散播出去。

沈聖博的作品沒有變化豐富、色彩絢爛的影像,內容多探討程式碼與數學邏輯的思維,需要靜下心來欣賞,感受科學與人文結合的詩意。對他而言,數位藝術不只有電腦產生的影像,也包含程式碼的運算規則與編寫方式,這三樣元素要共同展示才算是完整的作品。

像他2011年的作品《Frames》,不只在畫框內擺放電腦投影出來的影像,還黏貼程式碼的寫法,以及程式碼運算的過程。當這些程式碼被列印與展示,它們變成影像的文字解釋,表達了數位藝術創作的思維與邏輯,彷彿藝術家書寫的詩句。

今年,沈聖博的朋友們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他的創作,與紀念他對台灣數位藝術的貢獻,以「第三回合─沈聖博紀念展」為題,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替他舉辦回顧展,展示他從2008年到2014年去世前的重要作品。展覽展至1月31日。

創作議題轉變 從個人情感到生命哲學

沈聖博生於1980年,大學與研究所皆主修資訊科學,受英國數位藝術家Paul Sermon創作影響後,決定改從事數位藝術創作,在2006到2007年間遠赴英國修讀科技藝術課程。回國後,他開始發表數位藝術創作,內容多關注個人情感與記憶,包含錄像作品《曾經有一棵樹》與聲音裝置《聽,阿嬤的收音機》。

《曾經有一棵樹》是沈聖博回台後的首件作品,影像中有一位穿著白色衣服、臉上包裹白布的人,這個人坐在綠色的門前,雙手不斷翻閱櫻花樹的照片,而照片紀錄了這棵樹從綠意盎然到開花的狀態,表達他在大學期間的記憶與情感。雖然這件作品是藝術家內心情感的抒發,但人們想要進一步了解、靠近作品時,影像便會消失。

雖然沈聖博早期以個人記憶為創作主題,但他於2009年發現自己罹患癌症後,面對病痛與長期治療的煎熬,作品內容轉向生命哲學的議題,積極探索人事物的規律與變化。他開始用程式碼與數學邏輯編寫光影變化,嘗試掌握虛擬世界裡的規則,替日漸無法掌控、受到病痛折磨的身體找到出口。

《pin shadow》便是沈聖博罹癌後的代表作,他在壓克力板上放置約1200個白色立柱,接著透過投影的方式,賦予每個立柱虛擬的陰影,宛如日晷的光影變化,紀錄時間的流逝。而這些影子由程式碼演算,會按照編寫的規則移動與伸展,像一個有機的生命系統。

沈聖博在生病後,對藝術創作的熱情絲毫不減,反而日漸增加,他曾說,學著面對死亡,每天都是嶄新的一天。策展人曾鈺涓表示,展題「第三回合」則來自沈聖博最後一次個展名稱「第二回合」,雖然藝術家去世了,但他的創作可以是他生命的延續、新生命的開始,用作品展開他的「第三回合」。

沈聖博第三回合台北數位藝術中心Open SourceFloss Art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