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國際新聞

在紐約看《吶喊》 感受孟克的憂鬱與絕望

Edvard MunchExpressionismThe ScreamNeue GalerieEgon Schiele

2016-04-09|撰文者:邱家琳

一個人臉部扭曲,摀住雙耳,張開嘴用力嘶吼,在血紅色的天空、暗潮洶湧的河流旁,顯得更加狂亂與苦悶,這是挪威藝術家孟克(Edvard Munch)的代表作《吶喊》(The Scream)。今年,紐約新藝廊(Neue Galerie)也展出這幅名畫,讓人們感受孟克的憂鬱與孤獨。

《吶喊》共有四個版本,在紐約新藝廊展出的是粉彩版,可以看到流動急促的線條與人物輪廓。策展人吉爾·勞埃德(Jill Lloyd)表示,雖然《吶喊》最珍貴的是挪威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的油畫版本,但粉彩版本色彩活潑生動,就像昨天剛完成的作品,她認為這是最有表現力的一幅。

孟克有段不愉快、抑鬱的童年,母親與姊姊相繼去世,父親則患有精神疾病,他曾說,病魔、瘋狂、死亡是圍繞他搖籃的天使,且持續的伴隨他一生。這可能也是他常描繪人性脆弱、罪惡、關係疏離等主題的原因。

同時,他也運用鮮豔的色彩、抖動的筆觸來表現內心強烈的情感,給人矛盾不安的感受,開創了20世紀繪畫的新境界。其中,又以《吶喊》最為經典,整幅畫扭曲的構圖、流動的線條,暗示了人類面對生存的焦慮、苦痛與內心脆弱,被視為存在主義的象徵。

在《吶喊》之外,紐約新藝廊也以「孟克與表現主義」(Munch and Expressionism)為題,展示孟克與8位同時代表現主義畫家,探索孟克對藝術史的影響。展覽展至6月13日。

對比孟克與席勒 戀愛的孤獨與情慾

策展人吉爾·勞埃德以青春期、城市焦慮、自畫像等主題,從9位藝術家的作品中,共挑選了85幅畫作展示,藉此對照表現主義畫家的風格。同時,她也將孟克與奧地利藝術家埃貢·席勒(Egon Schiele)描繪戀愛的作品擺在一起,希望比較這2位畫家的浪漫情懷。

雖然孟克談過多段戀情,但他不願步入婚姻,終身孤獨。1899年,他與富商之女拉森(Tulla Larsen)相戀,共同遊歷義大利,感情甜蜜,但拉森提出與他結婚的要求後,孟克卻推辭,兩人最後因此分開。

孟克曾寫道,他從小討厭婚姻,他病弱、令人緊張的家庭常給自己一種感覺,就是他沒有權利結婚。在《兩個寂寞的人》(Two Human Beings, The Lonely ones)中,就能看見孟克對男女關係的看法。

《兩個寂寞的人》描繪一男一女站在岸邊,凝視著河水,互動疏離,彷彿正要分手,而明亮的顏色讓整幅畫看起來更加淒美。這對戀人之間的距離,無論是暗示相愛容易相處難,或表達即使相愛,終究是兩個獨立的個體,都飽含深沉的孤獨感。

相較於孟克,埃貢·席勒的戀情美滿快樂,常描繪與情慾有關的作品。埃貢·席勒是克林姆的學生,題材多為女性與人物裸體,常以大膽的線條與稜角刻劃身體,色彩則憂鬱濃厚。

在《Man and Woman I, Lovers I》中,以褐色調描繪一對戀人躺在床上,男人眼神銳利,張開雙手,彷彿正要擁抱女人。而女人俯臥在男人身旁,顯得既曖昧又挑逗,表達了戀愛的激情與慾望。

 

REFERENCE

【BBC】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Scream?
【Wikipedia】Edvard Munch
【Vanity Fair】Edvard Munch’s The Scream Arrives in New York Just in Time for Existential-Dread Season
【Neue Galerie】Munch and Expressionism

Edvard MunchExpressionismThe ScreamNeue GalerieEgon Schiele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4

1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

藝術評論

12月12日 Edvard Munch 生日快樂!

2015-12-12|撰文者:斯彥鈞14861

國際新聞

推動藝術史的非洲木雕 睽違40年再展

2014-12-25|撰文者:邱家琳、王士源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