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第14屆台新藝術獎大展 強調作品的對話關係

第14屆台新藝術獎大展北師美術館許哲瑜李明維

2016-06-08|撰文者:邱家琳

第14屆台新藝術獎大展正在北師美術館舉辦,展出台新藝術獎得主許哲瑜《麥克風試音─許哲瑜個展》,與其他四件入選作品,李明維《李明維與他的關係:參與的藝術》、身體氣象館《長夜漫漫路迢迢》、杵音文化藝術團《牆上。痕Mailulay》、國光劇團《新編京劇:十八羅漢圖》。展覽展至7月17日。

這五件作品涵蓋的創作領域廣泛,有中國文化、台灣原住民文化、劇場表演、行為藝術、新媒體創作等不同的元素,要在同一個美術館展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此,北師美術館在規劃展覽上,強調作品與空間的連結,以及五件作品的互動與對話關係。

像杵音文化藝術團不只在美術館播放《牆上。痕Mailulay》的紀錄影像,也運用聲音與裝置來串連所有的作品,創造新的美學體驗。當影像撥放時,部落的歌謠聲會繚繞在整個美術館裡,人們能一面欣賞其他四件作品,也一面感受原住民歌唱的穿透力。

同時,杵音文化藝術團也在展覽現場的觀眾席空出七個位置,把七張椅子散佈在美術館各個角落,暗喻原住民青年出走部落的現況,也透過椅子連結其他作品。當人們開始在展場尋找這些缺席的椅子,彷彿能喚回這些青年,而在這個尋找的過程中也開始與其他作品產生互動。

李明維《如實曲徑》 融入舞者對稻田的記憶

北師美術館的展覽空間與其他美術館不同,不是封閉的白盒子,外牆有大面積玻璃,能看見校園與都市情景,以及日夜的光影變化。在這樣獨特的空間裡,李明維去年為北美館創作的新作《如實曲徑》,也有了新的氛圍與韻味。

《如實曲徑》是由三位舞者赤腳與地面的稻穀共舞,他們按時輪流在展間來回遊走,手裡拿著掃帚緩緩推移,或激烈地撥弄稻穀。而這些散落在地面的稻穀被舞者勾勒出各種圖案,像一幅千變萬化的畫作,沒有固定的形式。

有別於北美館的展出,這次表演還結合了自然光影的變化。當陽光穿透北師美術館的玻璃窗,輕輕灑落在地面,舞者宛如一位農夫,正在田裡收割垂落的稻穗、曝曬金黃飽滿的稻穀,彷彿可以聞見稻穀的淡淡香氣。

這次,李明維也特別邀請一位來自埔里鄉下的女舞者參與,融入她對稻田的記憶。李明維表示,這位女舞者在埔里的田裡長大,她的動作與其他舞者動作都不同,因為她從小是拉著稻穀、曬稻穀,與稻穀的關係不一樣,跳到一半時,她站在中間,聞著竹竿的味道,她心想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埔里鄉下的味道。

許哲瑜《麥克風試音》 探索死亡與記憶

小說家黃春明之子、已故作家黃國峻,在2002年發表短篇散文集《麥克風試音》後,隔年便自殺離世。而這本散文集裡,收錄一篇講述自殺的文章,筆調黑色幽默,就好像一則死亡的預言,令藝術家許哲瑜感到驚異。

2015年,許哲瑜便以黃國峻《麥克風試音》為靈感,創作同名錄像作品,探索死亡與記憶。他邀請三位好友袁志傑、陳良慧與羅天妤談論家族故事,再透過旁白轉述黃國峻的信件,翻拍成動畫錄像,形成難辨虛構與真實的文本。

許哲瑜先拍攝真人與現實場景的畫面後,再以黑白漫畫手法描繪三位好友,並加上旁白,模糊真實與虛構世界的界線。在動畫錄像中,袁志傑的人物畫像倚靠在真實的圍牆旁,揣摩自己外公喝農藥自殺的情景,旁白則提到黃國峻自殺前寫給母親的信,信中表示他不會尋死。

對許哲瑜來說,記憶是否深刻不在於事情是如何發生,而是人們如何去感知那件事情,他也在展覽現場放置一個電話,訴說兩位作家之死。當人們接起電話,可以聽見小說家袁哲生在張大春訪談節目內,提到送行的內容,而這段內容也意外重疊兩位作家的生命經驗,袁哲生彷彿在替好友黃國峻或自己送行,他也在38歲時自殺離世。

今年台新藝術獎大獎,由許哲瑜《麥克風試音─許哲瑜個展》拿下。決選委員們認為,此次展覽洗鍊地運用多層次的文本,處理死亡、歷史、記憶及媒體,其真實、再現與被建構之間的辯證;透過後設的反省觀點,產生令人信服的創新成果。

第14屆台新藝術獎大展北師美術館許哲瑜李明維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