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為原民平反 攝影報導七零年代部落風貌

臺北市立美術館另一種目線王信

2016-11-26|撰文者:陳乃慈

臺北市立美術館推出台灣報導攝影先驅王信的回顧展「另一種目線」,包含橫跨半世紀的14個攝影系列,如著名的《訪霧社》、《蘭嶼.再見》,以及於印度、尼泊爾等地拍攝的彩色數位相片。除了600幅珍貴作品外,也包含檔案文獻和紀錄片播映。展覽將延續至明年3月初。
《訪霧社》(1972)。圖/北美館提供
王信生於1941年,原本學習畜牧獸醫相關專業,1960年代曾在霧社高農任教,認識到原住民學生的純樸、對大眾誤解原住民的偏見言論感到不平。她後來赴日就讀東京寫真報導學校,開啟對報導攝影的接觸,希望透過報導,讓大眾對原住民的生活有更具體的了解。
由於曾留學日本,王信撰寫的文章時常帶有日文語感。策展人雷逸婷說:「『目線』是日文,是中文的視線、視角的意思。『另一種目線』代表王信獨特的視角,以及看待攝影與人生的面向。」

《蘭嶼.再見》(1974-1975)。圖/北美館提供
年表大事紀展區。圖/北美館提供
《尼泊爾》(1981)。圖/北美館提供

「另一種目線」位於美術館三樓3A-3B展間,觀眾一開始會行經「年表大事紀」長廊,閱覽王信的生平經歷,和作品發表剪報、1970年代展覽請柬等歷史檔案。展廳右半邊大多是過去的銀鹽相紙作品;左半邊則多是影像輸出作品,包含底片損毀的照片,以及2003年後數位相機拍攝的作品。
雷逸婷表示,王信從事報導攝影之初,台灣處於白色恐怖時期,攝影作品常被警備總部調查與限制。因為這層現實的顧忌,她的影像取材會更強烈的觸及社會被遺忘的角落。 《訪霧社》在1974年於日本展出,當時以日本民眾為對象撰寫導言,讓他們了解霧社事件對原住民的傷害。原本王信以為展覽在日本會被禁,沒想到日本民眾觀展後非常感動。回台後再次舉辦個展,開啟王信的名聲。
原本王信想完成九大原住民族的報導記錄,在現實因素影響下無法達成。「另一種目線」在《訪霧社》、《蘭嶼∙再見》之外,展出《霧台、好茶、三地門、大社》等地作品。舊好茶部落在1977年集體遷村;大社村原本位於屏東縣三地門,2009年莫拉克風災造成土石流危害,導致部落必須遷村,本次展出照片為部落留下珍貴的記錄。
《霧台、好茶、三地門、大社》(1975)。照片保存部落重要的石板屋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王信於展場解說作品。圖/北美館提供
王信不把攝影當作個人創作表現,她表示:「攝影的功能和價值在於記錄,和報導攝影上。它是不是能成為藝術,我不覺得很重要,同時我也不覺得自己是藝術家。」
王信認為應尊重被拍攝者的權利,如果對方拒絕,就不會拍下照片。她也反對用金錢賄賂被攝者的作法,以及偷拍。她說:「我會要求學生,勇敢在一、兩米的距離以內拍攝人物。你必須有跟人對決的勇氣,如果意圖不對,偷偷摸摸地靠近,拍攝一下就逃跑…所以我非常討厭狗仔隊。應該大大方方的拍他。」

臺北市立美術館另一種目線王信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1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策展

「小世界」圓滿閉幕,北美館公布第14屆台北雙年展策展人

2024-03-25|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