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非典人類」群展 跨藝術與科技的未來生活提案

生物藝術㗊機體伊日藝術台北空間林沛瑩顧廣毅

2017-08-18|撰文者:陳乃慈


三指樹懶的身體就像微小的生態系,特殊的蛾類、藻類在牠的身上生活,樹懶也會食用毛髮上的藻類、同時能抵禦某些疾病,彼此形成互利共生的關係。宮保睿從這個案例思考,未來人類是否也能藉由生物技術,演化新的身體生態系,進而從中獲得好處。
宮保睿《樹懶效應NO.1, 腋下的雨林》。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宮保睿《樹懶效應NO.1, 腋下的雨林》。圖/㗊機體提供。
宮保睿認為,要形成樹懶毛髮般潮濕、濃密的條件,或許腋毛就是提供微生物生長的良好環境。宮保睿曾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設計互動系研讀碩士、也擁有工業設計背景,他為未來的人類設計相對應的服裝,可以將腋毛露出,甚至透過身體接觸傳遞體表的菌種,增加身上的生物多樣性。他希望透過作品激發觀眾思考,腋毛在不同文化、性別所扮演的角色,「留下腋毛是好或壞,不同的人會有各自的觀點。但是如果它對我們是有幫助的,是不是在美學、流行上會有不同的變化?」他這麼說。
參展藝術家林沛瑩(左)與長谷川愛(右)。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長谷川愛《不可能的小孩》。圖/㗊機體提供。
日本藝術家長谷川愛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設計互動碩士,現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研究室擔任助理研究員。她以幹細胞技術做為發想,探討人類生命繁衍的更多可能。她的創作《不可能的小孩》收集一對女同志伴侶的DNA,送到美國基因技術公司「23andME」分析,模擬她們孩子的樣貌,也藉由DNA推測孩子的個性與喜好,描繪出一家人共同生活的圖景。但是目前礙於技術、倫理的限制,還無法實際執行。
長谷川愛《不可能的小孩》。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長谷川愛表示,大眾在面對少數或相對弱勢族群(如同志、女性)的問題時,態度會比較保守,制定相關的決議時,也較少顧慮他們的需求。她希望藉由未來小孩的圖像,讓大家加入議題的討論,也拉近科技與一般人的距離。
《不可能的小孩》曾在日本展出,NHK電台也為作品拍攝紀錄片,播出後引發民眾的不同反應,有人擔憂這項技術會動搖同志族群的文化、以為強調血脈的傳承,反而會讓好不容易受到肯定的領養制度被忽視;不過,大部分觀眾都抱持正面評價,開始關注同志生子的權益,甚至深受感動。
跨領域藝術家擁有多變的角色,林沛瑩以自己為例說明,在構思創作時,會有類似科學家、設計師和藝術家三個階段的身分轉換,從實際問題出發,探討科技在未來會如何和人類互動,最後則是回到人類的情感層面。而不同的階段又會彼此影響,因為「人類社會是會不停變動的」。
觀眾體驗郭城的作品《呼吸抑制》。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陳逸云「病著唄」系列,作品《2-2Playground》圖/㗊機體提供。

「非典人類」展出藝術家名單| 林沛瑩(台灣)、宮保睿(台灣)、顧廣毅(台灣)、郭城(中國)、陳逸云(中國)和長谷川愛(日本)
更多展覽訊息| http://artemperor.tw/tidbits/6197

生物藝術㗊機體伊日藝術台北空間林沛瑩顧廣毅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