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國美館「關鍵斡旋─2017亞洲藝術雙年展」 新藝術形式挑戰社會

國美館關鍵斡旋2017亞洲藝術雙年展

2017-09-30|撰文者:國立臺灣美術館

(中排左7起)國美館蕭宗煌館長、策展人林曉瑜、瓦姍.阿爾-庫戴立、埃德‧達瑪萬、漥田研二,出席藝術家與貴賓合影。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印尼藝術團體serrum的〈知識市集〉工作坊。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關鍵斡旋─2017亞洲藝術雙年展」9月30日(六)隆重開幕,29日辦理展覽記者會,由國美館蕭宗煌館長主持,本屆雙年展策展人瓦姍.阿爾-庫戴立(Wassan Al-Khudhairi,伊拉克)、埃德‧達瑪萬(Ade Darmawan,印尼)、漥田研二 (Kenji KUBOTA,日本) 、國美館研究員林曉瑜,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李梅齡館長、關渡美術館曲德益館長、高森信男策展人、菲律賓大學Tessa Maria Guazon教授以及孟加拉Bengal Foundation首席策展人Tanzim Wahab,及多位參展藝術家等均出席。記者會上並有日本藝術團體Chim↑Pom為本屆雙年展全新創作〈道〉的啟用儀式,以及印尼藝術團體Serrum的〈知識市集〉工作坊,場面盛大熱鬧。
國美館蕭宗煌館長表示,國美館自2007年開始辦理亞洲藝術雙年展,呈現亞洲的多元文化面貌、探討亞洲社會中的變動性,及亞洲與全球效應的交互影響。同時也讓亞洲各地的藝術家擁有一個互相交流對話的平台。今年改變歷屆由國美館研究人員獨立策展方式,首次邀請三位客座國際策展人與館內策展人組成策展團隊,以共同命題、分區研究的方式進行策展,試圖透過多樣化的論述與觀點,耙梳亞洲地區的殊相與共相,提呈人類社會與藝術所面臨的共通問題。「關鍵斡旋─2017年亞洲藝術雙年展」策展人們在共同的展題下提出展覽主題及各自的策展觀點,邀請來自21個國家,36位/組藝術家參展,展出作品共63組件,含括裝置、錄像、繪畫、雕塑、新媒體,以及觀眾參與式的互動作品等。國美館今年首度與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合作,將展場延伸至該館,也邀請大眾到亞大現代美術館欣賞參展團體藝術勞工的作品。
加帝旺宜藝術工廠,〈超自然農業投資計劃〉,2017,現地表演及多媒體裝置。藝術家收藏。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羅懿君〈航向未知的家 - 第一章 - 大志〉2015,風乾的香蕉皮、香蕉蒂、裝運香蕉的紙箱、竹片、鐵釘、生漆、水彩紙,船隻320 x 45 x 30 cm,皇冠19 x 20 x 12.5 cm,a3文件。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伊拉克策展人瓦姍.阿爾-庫戴立認為本屆亞雙展的主題試圖探索「協商斡旋」作為一種航向未來、探索當中可能性的工具,她從中東的地理性意義出發,重新思考亞洲的範圍、探討何為亞洲,並從選件中展現藝術家如何透過各種斡旋方式,或干預、或介入、或穿破既有的體系,並挑戰、詰問與重寫地理。其中,勞倫斯・阿布・哈姆丹的作品,以及蘇露克・哈爾伯、薩馬赫・希嘉威、圖琳・圖克等三人的集體創作,正視了地緣政治對於人性思維的影響,呈現出這些影響帶來的實體及地理效應。三人組持續進行的計畫〈河的兩岸〉,關注巴勒斯坦和約旦之間的關係。藝術家對於兩地的歷史脈絡深感興趣,本作除延伸探討存在於這個地緣關係當中的現實,也探索當地社區族群如何能透過彼此結盟合作,來克服今日種種的社經政治挑戰。而面對未來,華發比拉爾的作品〈168:01〉則運用日新月異的科技及群眾力量,試圖重建文化與知識。在巴格達大學的美術學院圖書館,館藏的七萬多冊圖書過去或被毀壞、或被掠奪,造成學生缺乏受教育所需的資源。因此,比拉爾化社區參與為工具,著手重建這座圖書館。裝置作品〈168:01〉包括一系列排滿無字天書的白色書架,扮演交換機制的雙重角色,將實體及虛擬訪客互相連結,以重建失去的藏書為目標,這件作品讓觀者有機會透過線上捐款重建圖書館。
本次展覽探討藝術家如何以藝術為媒介,觸發、建立不同的關係,並以一己或群體力量,漸進反轉固有的思維與社會結構。本身是藝術家的印尼策展人埃德‧達瑪萬認為,將藝術視為社會實踐,對於將藝術實踐當作預測未來的方法來說相當重要。他傾向邀請藝術家團體參展,透過團體的對話觀察南亞/東南亞的當代藝術發展,指出亞洲城市與經濟的快速變化所造成社會結構與自然環境之改變。參展的藝術勞工、加帝旺宜藝術工廠、龐克搖滾舍及Serrum等都從不同層面與地方社區成員進行在地合作。其中印尼藝術團體加帝旺宜藝術工廠為本屆亞雙展設計了一項具有表演性質的商務會議〈超自然農業投資計劃〉,參與會議的兩方分別是來自臺灣的投資者與印尼瓦茲村村民。在這個商業會議計劃中,藝術家提供投資者一個有利可圖的文化開發案,村民則將努力在村莊內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的理想。這項表演除了作為一種藝術姿態外,也想像成一種能強化公民談判地位的政治姿態,以面對1951年起就主張擁有該村土地的印尼空軍,同時也希望這件作品能讓人們理解如何面對開發主義。而越南藝術團體藝術勞工長期推動工作坊、展覽、影片放映,並集結越南嘉萊村民與人類學、民族學、文學、都市政策、永續企業等領域專家學者,共同復興並推廣嘉萊的木刻文化。本次參展作品〈嘉萊露珠雕塑花園〉由神話般的虛構敘事,大量使用來自越南西原(或稱中部高原)及關於充滿衝擊的歷史事變的物件符號,在詩意夢境中呈現人類的混亂世界,也對當代社會之新經濟體系所付出的代價提出批判。
日本策展人漥田研二關注東亞/東北亞地區在自然災害與國家之間的政治角力下,藝術行使了何種機能,以及藝術是否可以為當代社會提出想像未來的線索?他認為本次參展藝術家們利用敏銳的直覺分析,創作展現強烈意象的影像作品與裝置,表現其對於社會現實中失衡與矛盾的關心。如日本藝術團體Chim↑Pom〈道〉以臺灣的太陽花運動為靈感,建造一條真實的柏油路佔領了國美館的內外空間。Chim↑Pom認為所有的抗爭都從街道出發,朝著各自的目的地(如國會)前行,他們運用象徵性的手法,隱喻這條街道也連結著美術館與立法院,並藉此探討美術館空間的公共性。這條〈道〉也成為開啟本屆雙年展的入口,除歡迎觀眾使用外,展期間藝術家也將規劃在這條路上發生的街頭活動。中國藝術團體陽江組的作品〈最後一日(冰封實體店)〉,模擬精品服裝店的空間,並以中國本土大街小巷攤販所用的標語作為裝飾;店裡的精品服裝被覆蓋上層層白蠟,像是要把常見的最後大拍賣熱鬧場景冰封起來。精品服裝與大拍賣標語的同時存在,間接呈現了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相互作用。韓國藝術家咸良娥的作品〈荒誕工廠〉則是藝術家對當代生活危機提出的思考,探討階級與社會制度的失衡。她以虛構的故事呈現出從現實世界所擷取的「抽象現實」,藉由這個在真實世界中獲得影像與素材的裝置藝術,「抽象現實」得以與真實世界相遇,並為其增添更多的層次及深化既有的意義。
臺灣策展人林曉瑜探討當代藝術對公共事務關心的體現,並成為與社會對峙的另類行動,以營造與社會協商的情境並創造溝通對話的管道。本屆參展臺灣藝術家,包含王文志、劉和讓、許哲瑜、羅懿君、陳依純+羅禾淋,亦各自以裝置、影像、新媒體等創作闡釋展題,及藝術與社會、制度之間的協商方式。劉和讓的作品〈步兵連〉,省思與批判戰爭所衍生的經濟制度如何影響社會。他以具有象徵意義的空間與物件,如源自美國淘汰的國造57步槍及金門島(象徵戰爭)、高粱(象徵經濟與生產)、學童(象徵新生代與知識受眾)等,串聯起臺灣特殊的歷史,同時以工作坊帶領小學生運用經濟作物的殘渣進行藝術生產(製造實物大小的步槍)。藝術家點出軍事貿易與經濟貿易的影響,造成現今金門特殊的生活狀態,而小學生製造步槍的藝術活動,也令我們自問藝術是否可以抵抗龐大的經濟體系,或是從中發揮效用?陳依純與羅禾淋的系列作品《隱形的方向》,則創作了「臺灣」、「中國」與「新加坡」三個版本,每個版本均試圖挑戰當地的法條規定,以遊走於體制邊緣的行為,進行有形卻又近乎無形的挑釁,突顯這些規定的鬆動並對其有效性提出質疑。陳依純與羅禾淋以帶有戲謔意味的個人行為,撬開禁忌的縫隙,創造出一種意義上的曖昧空間,同時促使我們正視權力結構如何以便宜的法規掌控大部分人的行為,維持社會秩序。
「關鍵斡旋—2017亞洲藝術雙年展」將於國美館展至明(107)年2月5日,開幕及展覽期間推出多個活動,包含將於9月30日舉辦的「2017亞洲藝術與策展論壇」,由本屆策展人分享自身的策展經驗與觀點,也特別邀請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館長秋元雄史,以及2016韓國釜山雙年展策展人尹在甲探討亞洲當代藝術的現況。10月1日則辦理藝術家座談會,邀請來台參與開幕的藝術家分享他們的創作脈絡、想法及本次參展作品的特色。並有多場Serrum〈知識市集〉工作坊、主題座談以及專家導覽等,邀請藝文領域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觀點探討本屆的雙年展。相關資訊均可參考國美館官網(www.ntmofa.gov.tw)或亞洲藝術雙年展主題網站(http://www.asianartbiennial.org/2017)。

國美館關鍵斡旋2017亞洲藝術雙年展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