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人物

「人們應該記住她的名字」采泥藝術總經理林清汶,回顧謝貽娟創作故事

人們應該記住她的名字謝貽娟采泥藝術林清汶

2017-12-15|撰文者:陳乃慈


由信任產生的革命情誼   
謝貽娟早期由英國知名畫廊Michael Goedhuis代理作品,性格耿直的她,不習慣大型畫廊的操作模式。她認為,作品價格不應過度哄抬,因此合作上有許多摩擦。
采泥藝術展覽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謝貽娟作品《None-Space P47》168x234cm  2013  礦石粉末、壓克力樹脂、畫布
圖/采泥藝術提供。

1999年,林清汶創立了采泥藝術的前身。謝貽娟聽聞消息,提議和英國的畫廊解約,將作品帶回台灣,改由林清汶代理;而林清汶也希望將她的作品推廣給台灣人欣賞,兩者便開啟了合作關係。謝貽娟、雕塑家李光裕都可說是采泥的第一位合作藝術家。
當時台灣的藝術市場尚未成熟,林清汶又再回到印刷產業。直到2012年時,於台北內湖成立采泥藝術,再次邀請謝貽娟加入,巡迴北中南各地、藝博會,期望不是只有國外觀眾能看到她的作品,也能推廣給台灣的藝術愛好者。
謝貽娟進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就讀時,每天為自己畫一幅自畫像,觀察面容的變化,也督促自己持續創作,有吾日三省吾身之意涵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采泥藝術展覽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采泥藝術展覽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清汶說明,「我們某種不經意的行為,其實也在定調畫廊的品牌。當初如果只考慮市場,就不會經營她的作品。這間畫廊的存在,不是為了市場,而是為了藝術家。在未來的2.0時代,應該要考慮藝術的本質,而非市場與藏家的喜好。」他認為,市場與藏家的喜好會持續變動,但藝術的本質則不會。好的藝術家,會做出好的作品;為市場服務的藝術家,則創造出流行的作品,只能流行一時,無法成為經典。
林清汶娓娓道來:「采泥之所以成為采泥,某種程度上,是這樣的藝術家給了我們鍛鍊。我們必須去了解她,她的創作理念很深,唸到英國費爾茅斯藝術學院哲學博士,本身的精神、邏輯性非常強…」林清汶曾多次赴英拜訪,兩人促膝長談,才逐漸了解她的創作。
謝貽娟的創作,並不甜美、易懂,需要真正的知音來欣賞。透過畫廊深入理解,進而用展覽、出版來媒合藏家;藝術家則把時間投注在創作上,生活也獲得一部分的保障,兩者培養出深厚的信任與情誼。

人們應該記住她的名字謝貽娟采泥藝術林清汶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1

0

0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