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人物

藝術收藏也要反貪腐?專訪知名收藏家劉銘浩先生

劉銘浩收藏當代繪畫李元佳

2018-05-30|撰文者:詔藝

四、 藝術收藏的媒材有無設限?最欣賞的藝術家為哪幾位?欣賞他們的原因為何?

劉:有關收藏品媒材,早期以平面繪畫為主,之後也收了雕塑、裝置、錄像等不同媒材的作品。但除了考慮空間的現實面,也必須考量置藏的難度,未來主要還是以平面繪畫為主。
我最欣賞的幾位藝術家,舉例有清明無欲、沈穩內斂的蕭如松、詩書禮樂兼備的儒將余承堯、孤愴畫家王攀元、華人第一位真正的觀念藝術家李元佳、求新求變的東方畫會藝術家夏陽、試圖畫出台灣溫度與濕度的呂璞石、華人極簡藝術先驅林壽宇、以及看起來「有點意味,又好像沒有什麼」的黃宏德等。收藏於我在時間脈絡上其實也有其循環性,就是從具象到半具象、抽象、極簡,又回到具象。這幾位藝術家的作品我都很喜歡,也看不膩,每次欣賞都會有新的感觸和理解,我和我太太非常樂在其中。李元佳,《無題 》,9/11。圖/劉銘浩提供。
黃宏德,《旋行的孟鳥》,1999。圖/劉銘浩提供。
許唐瑋,《微觀變形》,2006。圖/劉銘浩提供。

說到欣賞他們的原因,除了作品本身的呈現,我們也非常重視藝術家的「格」,這個和藝術家創作時的心態很有關係。藝術家在最單純的時候創作的作品,自然會散發出「真」的感覺,這個都騙不了人。有些藝術家一旦功成名就,貪腐之心就會侵蝕了創作的本質,作品往往就會變差。

五、印象最深的展覽有哪些?為何會印象深刻?

劉:以最近幾年為例,我覺得像是台北市立美術館《李元佳回顧展》、北師美術館所展出的《日本近代洋画大展》、誠品畫廊的常玉展,還有耿畫廊吳大羽的紙本展覽等,都印象深刻也非常喜歡。像《日本近代洋画大展》展出的作品不一定都是最好的,但從美術史的脈絡來看,論述很完整也和台灣本土藝術可以接軌,頗具啟發性。誠品畫廊的常玉展雖然是小品,但展覽品質精緻,從小東西看得到很多平時不會感覺到的味道與時代氣息,不論在策展的用心與燈光動線上,都比史博館的《相思巴黎 館藏常玉展》來得精彩。耿畫廊所辦的吳大羽紙上作品展,看得到藝術家在堅決困頓環境下創作的小品,所引出的強大藝術爆發力,令人感動。

六、怎麼看待現在藝術全球化的趨勢?

劉:在傳播極速的現代,加上世界各地頻繁的藝博會與雙年展,讓藏家對藝術資訊的獲取不再是難事,收藏對象也不再侷限於地域性,對多元的當代藝術包容性更高。過去本地或說亞洲的藝術,至今都只能用西方美術史的框架來檢視而被忽略,隨著亞洲經濟高度成長,我想,未來這些應該會逐步有變化。
至於藝術會不會因全球化而失去在地的本土性,只要看看印象派、浮世繪就知道。我認為應該不會因本土性而少了國際性。本土性並不是過去所指的狹義鄉土懷舊,而是藝術家的生長環境中所帶來的創作養分,唯有好好保留本質連結創作,才能在國際藝術圈中存活下來。
謝佑承,《夕照》,1/3, 2017。圖/劉銘浩提供。

七、對新收藏家收藏上的建議?

劉:個人覺得,收藏首要就是要保持熱情。這個熱情必須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上。在收藏的路上,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收藏方式,但我會建議一定要回歸美術史的脈絡,大量閱讀,多逛美術館、博物館、藝博會、畫廊、拍賣會預展等展場,不論在哪個時間點都會有不錯的創作者等著你去發掘,很多作品在初期價格不高的時候就可以收藏,不用等到藝術家成名之後,畫作被炒高了才去和人家搶,高價的藝術品就讓資金雄厚的人去收就好了。
收藏本身並沒有所謂的對與錯。除非你是買到贋品或建立在投資的思惟上,才會有對錯的問題;如果收藏是為了投資,得失之心會帶來無形的壓力,作品漲跌也會影響對同一件作品的好惡與判斷。所以,與藝術市場保持一定的距離,就可維持對藝術一定的熱情,對作品的判斷也較客觀。說個笑話,曾有失聯多年的友人突然打電話來,詢問有哪些藝術家的作品值得投資?我回說:「如果我知道的話,今天就不會在這裏接你的電話了」。
美感是天生的,但藝術欣賞卻可以靠後天補強培養。多看經典,眼界自然會提昇。對於收藏保持純真,好的藏品就如同好酒越陳越香,終會從中領會妙不可言的精神樂趣,不是嗎?
黃小華,《內在的風景》,2015。圖/劉銘浩提供。 

劉銘浩收藏當代繪畫李元佳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藝廊藝博會

ART TAINAN 2024 台南藝術博覽會圓滿落幕!收藏一個時代,展望臺南400

2024-03-18|撰文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