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Bluerider Open-台灣青年藝術家發光計劃 松山文創園區特展

BlueriderOPEN 中傳文化藝術基金會松山文創台灣青年藝術家發光計劃

2018-07-21|撰文者:林侑澂

BlueriderOpen-台灣青年藝術家發光計劃 /(右四)Bluerider ART執行長 王薇薇女士。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Bluerider ART
中傳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了「BlueriderOpen-台灣青年藝術家發光計劃」徵件活動。以「前衞概念、 獨特語言、未來潛力」三大原則,發掘優秀的台灣青年藝術家,定義當代藝術新世代。從276位20-35歲的遞件者中嚴格精選出12位,具有潛力而且方向清晰的藝術家。於2018/7/19-7/22,在松山文化創意園區三號倉庫發表成果。
【劉鳳鴒:365種逃逸的可能】劉鳳鴒,365種逃逸的可能,300x300cm,口罩/手縫線/壓克力顏料/無酸樹脂,2018。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家說:「工餘時筆耕,是一場精神運動,在那當下,獲得真正的自由。」而拉丁文中的「織品(Tissue)」其實也就是「文本(text)」的原意。若觀看是經,心受是緯,各式各樣的筆跡(藝術形式),也就是創作者的自我的呈現與實踐。在秩序與失序之間的藝術形式最難以拿捏,將藝術家的念想適當的揉入,又更是一道難題。乍看之下略顯紛亂的拼貼刺繡,選色上難免讓觀者生出距離感。但若是靠近作品,不單是形式與材質相當有趣,當中擷選的文字也消弭了疑惑,而產生了一種恬靜的安適和溫暖。藝術家以自身的底蘊及特色,清晰地架構了一種成熟而獨有的藝術語彙。
【張文堅:聽風草】張文堅,《聽風草》,110x110x160cm,不銹鋼焊接/軸承/針車油/玻璃試管,2018。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是一門呈現生命狀態的學科,本件作品以焊鐵藝術呈現了一個「將物件轉換為物種」的概念。作品竹蜻蜓的形象,藝術家將之視為一種植物。這種植物的根部能夠轉動,看似輕鬆的意象卻與金屬產生了些許違和感。它們被養分(機械用油)培育的同時,也正被束縛著。我們總是盼望著自由,卻又離不開供給所需能量的環境。而聽風草等待著風,如同人們盼望著自由的機會一般。
【林芷安:俯仰之語】
林芷安,《俯仰之語》,33x16x27cm,裝置設備(共五台),2018。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五件作品之一的配音說著「沒事啦」,很平常的三個字卻說明了太多的故事。藝術家將自身的經驗完整投射在作品中,呈現出聽覺上不方便的生命狀態。以能夠感應周遭動態的精巧裝置,再現著藝術家的處境。敘述時常必須用唇語辨識他人訊息的生活經驗。這樣子的困境,讓藝術家的生活步調總是略慢於這個世界。卻沒有減損其對於藝術的執著,以及希望與他人多交流的心情。
【許巽翔:游牧空間】許巽翔,《游牧空間》,尺寸依場地而定,不鏽鋼網/雷射控制系統,2018。圖/許巽翔提供
時下的虛擬視覺科技AR及VR,甚至更傳統的平面螢幕,都不斷進步演化,不斷滿足著人們對於虛擬世界的想像需求。而虛擬的空間,有的時候滿足了想視覺感官,卻放棄了現實世界更多元的空間感受。藝術家打造了一個沉靜的空間,透過雷射光線的動態,將一個空間的概念重新擾亂並組合。藉此重新思考的點線面之間的空間,與身處其中的我們的關係。
【廖柏丞:遺忘之城】廖柏丞,《遺忘之城》(系列),數位噴墨輸出,2012。圖/Bluerider Art提供非池中、非池中藝術網攝
以「消融」的形象,記錄著藝術家心對於記憶與環境關係的感受。無論身處台北或倫敦,在資訊更迭大量而迅速的生活裡,藝術家查覺到許多的事物正在被「半遺忘」的狀態中。熟悉的景物(建築物)在集體記憶裡,不斷地被重新定義,也正在熟悉感/陌生感/距離感之間拉鋸,被持續著解構,然後重組。這個過程讓藝術家反思社會的迅速轉變,對於我們記憶運作的影響。試圖以此視覺呈現,提醒人們放慢步調,重新檢視那些沉睡或消逝的記憶。
【江蕎勤:Tasty】江蕎勤,《Tasty》(系列),FRP,2017。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一系列用「糖果紙」抱裹著「人體」的雕塑作品,直接地將物質社會中,人們追求華麗外表的價值觀呈現。美好的樣貌,往往也伴隨著焦慮及不安全感。既使使用了糖果紙的意象,卻捨去了花俏的圖案,而是以糖果本身的用色呈現,讓作品顯現的更加「可食用」。藝術家反思著人們在慾望之上的自我認同,也期望觀者能試著去思考,那些美好錯覺是否太過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了。
【羅盈嘉:心中的一座(鯉魚潭)/漂島】羅盈嘉,(左)《心中的一座(鯉魚潭)》,58x140cm,水墨紙本,2017。(右)《漂島》,70x95cm,水墨紙本,2017。圖/羅盈嘉提供
遠觀時難免以為是鉛筆或炭筆的材質,走近才發現竟是一幅幅的水墨作品。以故鄉花蓮的景致作為主題,藝術家用墨水及細膩的皴法,再現著生命中不斷移動遷徙的記憶。雖說是描繪風景,卻並不是單純的寫生,而是更接近「記憶的拼貼」的再構成。透過作品將記憶中的片段印象,累積成一幅完整的風景。如同在車窗中向外望時,那些美好卻暫時的影狀態。藝術家建構了一個空間,一個讓觀者走進其中,可以與自身經驗互相呼應的空間。
【邱世軒:變位體】邱世軒,《變位體》,尺寸依場地而定,66顆PP球體/馬達,2018。圖/Bluerider Art提供非池中、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家以感應式的裝置,讓作品在一定範圍內震動並自由地位移。然而卻去除了人為操控方向的功能,呈現出一種不安定的狀態。藝術家透過「創造『偶然』去構成『偶然的造型』」的概念,去呈現心中「偶然與必然」的關係。在其建立的邏輯中,將「存在/空間/意識」交互作用。試圖以無法預知的軌跡,探討著「不確定感」這個概念的魅力。
【許凱翔:千里眼與順風耳】許凱翔,《千里眼與順風耳》(局部),180x180cm,水墨紙本,2018。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千里眼與順風耳是臺灣文化中,大眾相當熟悉的兩位神祇。藝術家藉由漫畫/傳統文藝/水墨白描/機械元素的揉合,創造了其相當精緻的視覺語言。在宗教及各種文化的傳遞過程,會因應著不同區域/文化背景,呈現出不同的樣貌。藝術家透過研究考察,在既有的基礎上,正在試圖建立了一個新的故事系統。表達對於文化傳承的關心及想法,在傳統氛圍與科技感之間,一步一步讓心目中的「宇宙觀」成形當中。
【陳語軒:Form系列】陳語軒,《Form系列》,壓克力顏料畫布,2018。圖/Bluerider Art提供非池中、非池中藝術網攝
「區塊只是表面,路徑才是真的。」藝術家以「表格」作為其創作主體,試圖剖析時代中,社會定位與人對於自身的認可。表格的填寫,大多是制式選項的紀錄過程。而在面對無法逃避的框架時,選填的答案,是否會比自我認知,更能代表一個「人」呢?又或是說,我們的生活,其實也正是一個不斷追求在表格中,填寫自己「更喜歡的答案」的旅程。
【陳俊宇:Cauculation】陳俊宇,《Cauculation》,尺寸依場地而定,複合媒材,2018。圖/Bluerider Art提供非池中、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家藉由身體機能的循環,實踐了一個相當新穎的行動藝術。透過一定的時間,一定的量,去精密地計算身體,在不斷行走中的運作(排泄)速度。並且將之在藝術的範疇中記錄下來。放大檢視一種日常生活的必需行為,藉由觀看和計算,試圖提醒觀者去翻轉既定的生命經驗。
【張育嘉:體操男爵】張育嘉,《體操男爵的旅行》(系列),絹本膠彩/油彩松木,2018。圖/Bluerider Art提供非池中、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家在幼年時曾有體操選手的經驗記憶,而體操並不如同球類或田徑運動一般,有個明確的數字衡量機制,而是需要不斷的由評審給予分數來決定成績。如同在生活中,我們都不斷地透過他人的看法/意見,努力試圖證明自身價值一般。而在藝術當中,前輩已經成熟,後輩正在追趕,作品中的體操男爵正在兩者之間不斷奮鬥著。希望藉由不懈的實踐,去平衡難以忽略的壓迫感。
【展覽資訊】
【松山文創園區】展覽開放時間:
7月19日    3pm - 6pm
7月20-21日 10am -9pm
7月22日  10am -6pm
松山文化創意園區三號倉庫
(臺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Bluerider ART】展覽開放時間:
7月28日~ 8月31日
週二至週六 09:00 - 18:00
藍騎士藝術空間
(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25-1號9樓、10樓)
更多展覽訊息請見這裡

BlueriderOPEN 中傳文化藝術基金會松山文創台灣青年藝術家發光計劃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