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人物

「探索感知的天行者」──認識新銳藝術家許巽翔

許巽翔Bluerider臺北藝術大學

2018-08-08|撰文者:詔藝

空間感知能力(spatial intelligence)是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加德納(Howard Gardner, 1943-)多元智能理論所提到的人類九大智能之一,涉及空間判斷(spatial judgment)和心靈視覺化的能力(the ability to visualize with the mind's eye)。
《Nomadic Space Ver.Laser》,不鏽鋼網、雷射控制系統,2016 - 2018。圖/許巽翔提供。《Nomadic Space Ver.Laser》,不鏽鋼網、雷射控制系統,2016 - 2018。圖/許巽翔提供。《Nomadic Space Ver.Laser》,不鏽鋼網、雷射控制系統,2016 - 2018。圖/許巽翔提供。《Nomadic Space Ver.Laser》,不鏽鋼網、雷射控制系統,2016 - 2018。圖/許巽翔提供。
許巽翔,1990年生。畢業於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現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研究所,主修媒體藝術,現生活及創作於臺灣臺北。2018年「Bludrider Open 台灣青年藝術家發光計畫」最終入圍的12位藝術家之一。
藝術家自幼時常喜歡在上學途中,偷偷購買造型設計感強烈的書籍雜誌,如本地的《ppaper》、源自英國的《Wallpaper》等專業雜誌。台上老師講他的課,台下沉湎於設計與藝術美學的體驗,這些書籍的內容後來都成為許巽翔年輕時代所接受到的啟蒙與養分。《Nomadic Subjects》鐵絲網 ,2014 - 2018。圖/許巽翔提供。《Nomadic Subjects》鐵絲網 ,2014 - 2018。圖/許巽翔提供。
藝術家坦言,從小受到的升學觀念及教育和一般人無異。又因非科班出生,起初也不清楚設計和藝術在學術歸類上的差別。對於建築空間的喜愛,他因此選擇了實踐大學的建築設計系就讀。在大學教育過程中最大的收穫,是對於創作方法論、材質熟悉度、空間感官敏感度上的訓練及啟蒙。
許巽翔很明確地表示,至今為止,他所探索的創作主軸有三:「空間」、「光」、「人類的行為」。相較於架上二維的繪畫、攝影,或尋常性的三維創作雕塑等,他對人身處於「空間中的體驗及感受」深深著迷。其作品類型,往往結合了非典型材質的雕塑、人造光源,以及互動裝置。透過這樣的結合,企圖創造出一種感染力更強的全面性官能體驗。
他強調,只有當「人」進入一個特定空間之後,兩者才會開始產生連結,而有趣的地方就在這個連結下的那些狀態,「狀態的存續與進行就會產生出多樣貌的意義」。「就如同人們縱使能透過各種剖面的工程圖或是紀錄照片,去試圖閱讀一棟被稱為『經典』的建築物。但如果想要真正地去了解它,人們勢必還是要深入其境。因為當身體真正進入一個空間時,那份體驗才是真的,再多的圖面或者是紀錄,都遠遠比不上那份藉由身體親自體驗現場的真實感受。」《Nomadic Space Ver.Projection》,鐵絲網、投影影像 ,2014- 2018。圖/許巽翔提供。《Nomadic Space Ver.Projection》,鐵絲網、投影影像 ,2014- 2018。圖/許巽翔提供。《Nomadic Space Ver.Projection》,鐵絲網、投影影像 ,2014- 2018。圖/許巽翔提供。

許巽翔Bluerider臺北藝術大學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3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美術館時事觀點

北藝大科技藝術館隆重開幕:攜手故宮與Taiwan AI Labs共創元宇宙視界

2023-10-16|撰文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與科技中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