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專題企畫

【藝術解謎】中國古畫中的「七夕」意涵-究竟是永恆的愛?還是女性職人化競賽?

藝術解謎 七夕中國古畫女性職人化永恆的愛

2018-08-17|撰文者:王玉善

世上最遙遠的愛情,莫過於認真努力的牛郎與真情相依的織女,他們因為違反了天律,因此每年僅能在農曆的七月初七,於鵲橋上相會。而這被迫分隔的期間,又有多少說不盡的哀曲與道不盡的悲情呢?

因此,這也成就了中國千年以降,襲捲亞洲地區的淒美愛情故事。甚至是日本知名浮世繪畫師月岡芳年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上的長廊,都對其有所描繪。

月岡芳年,月百姿,1882年以前。圖/取自Wiki

頤和園長廊上的彩繪。圖/取自Wiki

不過,現在我們看到有關描繪七夕愛情的圖像,多半都是19世紀中旬之後的作品,而其參考的文本來源,可能是東漢之後的文學家加入自身的想法,再經由歷代轉譯後的版本。最初古人對於七夕習俗描述,可能並非是愛情

如果我們觀看一些經典的中國古代繪畫,了解當時的生活型態,我們就會知道該節日是對於女性工作技能專業化象徵的期許。

女性拿線穿針樣貌。作品圖:佚名,乞巧圖(局部),絹本、設色,五代。圖/取自大都會博物館

女性拿線穿針樣貌。作品圖:佚名,乞巧圖(局部),絹本、設色,五代。圖/取自大都會博物館

女性於庭院設香案。作品圖:仇英(傳),乞巧圖卷(局部),紙本水墨,明代。圖/取自故宮博物院

在古時候,七夕又被稱之為「乞巧節」,每逢此時,女性就會聚集一起,並在庭院設香案,並一起朝著星空祭拜,祈望自已能像織女一樣精巧。祭拜結束之後,就會手執彩線,並對著燈影,嘗試將線穿過針孔。假如能一次穿過七枚針孔的人,就會被稱之為巧手,最輸的人稱為輸巧。如我們在這幅五代時期的《乞巧圖》當中,可以看到女子手拿線,正準備穿孔的的樣貌。

陳枚,月曼清游圖冊-七月桐蔭乞巧,絹本、設色,清代,1738年。圖/取自北京故宮博物院

另一方面,也有其它的競賽模式,如陳枚的《月曼清游圖冊-七月桐蔭乞巧》當中,女性以碗裝水置於庭院,分別輪流將一束針放入其中,並爭相觀看水中呈現的圖案,當形狀越好看,就代表放針者的手越靈巧。

陳枚,月曼清游圖冊-七月桐蔭乞巧(局部),絹本、設色,1738年。圖/取自北京故宮博物院

而如果當我們查詢更早期的文獻,我們會發現牽牛星與織女星,也與愛情無關,如《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該句話是在透過天象來暗喻生活辛苦,翻譯為:「天上銀河閃亮,織女星在天角來回移動,但怎樣也織不出一匹錦鍛,而另一端的牽牛星,也不會去拉牛駕車。

可見當時它們僅是天際上的兩顆星,彼此之間沒有交集。我們只能說文獻在歷代的後人詮釋中,逐漸地改變了原意,並與描述生活習俗的圖像化內容之間有所差距。但這其間的轉化一定有更多的故事轉折可被揭露,我們可以找尋更多作品與文獻來驗證。

不過這同時也反映了自古以來人們心中對於愛情的嚮往,特別是刻骨銘心的愛,往往永存於你我的心底。

藝術解謎 七夕中國古畫女性職人化永恆的愛
REACTIONS
喜愛

3

好美

6

0

1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

藝術評論

焦點新聞

特展

世界宗教博物館《世界愛神大集合!神隊友巴士特展,七夕浪漫登場》

2021-08-12|撰文者:世界宗教博物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