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專題企畫

馬英九為何輸韓國20年?以電影政策為例

自由貿易協定服貿文化免議電影文化產業

2014-05-20|撰文者:陳潔曜(文化評論人,現於巴黎第七大學攻讀電影博士) 攝影/林怡秀

馬英九總統在回應服貿抗爭國際記者會上表示:「我們落後韓國十年」,因為沒有與經濟強權簽自由貿易協定。

而以電影文化政策為例,台灣與韓國拉大差距的分界點,正在於對世界第一強權美國的自由貿易談判:20年來,韓國誓死抵抗美片,政府積極扎根,國片市佔率經年超越好萊塢(Hollywood),曾達64.8%(註1),藝術電影並於國際影展屢獲大獎;反觀台灣笑呵呵完全開放電影市場,政府篤信美式自由市場,放手讓國片崩盤,國片市佔率2009年為2.1%(註2),台片黯然於國際影展退潮。台灣蓋一個國家電影中心歷任三位總統、馬英九上任六年仍未蓋成,然韓國政府近年已成功將釜山建設成電影城,成為法國《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雜誌所稱「未來亞洲電影的麥加」。(註3)當今台灣政府無論從自由貿易談判思維到文化產業政策,完全輸了韓國20年。一個放任無作為,一個積極扎根,台灣、韓國為何會往兩個相反方向奔馳?

與台灣完全相同,韓、中、法等多數國家自1990年代開始,都受到美國自由貿易談判中要求完全開放國內電影市場的巨大壓力,然而韓、中學習法國所提之「文化免議」(l’exception culturelle)精神,積極改革電影政策,創建驚人國片奇蹟。

法國其實於二戰結束就面臨美國要求開放電影市場。美國政府從1920年代開始策略性向外拓展好萊塢電影,除了市場考量,更有傳播其意識形態之戰略意義。美國於戰後歐洲百廢待舉之際乘虛而入,以政治力量迫使法國簽訂「布魯-拜尼斯協定」(Blum-Byrnes Agreements),放寬法國原本嚴格的外片進口限制。此舉引發1948年1月法國大導演卡內(Marcel Carné)率領之巴黎萬人大遊行,以民眾力量迫使政府修改對美已簽協定,並成立「資助電影法案」(loi d’aide du cinéma),此電影政策濫觴成功使法國1950年代國片市佔率超越好萊塢,成為歐洲電影第一大國至今屹立不搖。

1993年GATT貿易談判在美國的強烈壓力下,法國率先提出「文化免議」,主張影視文化產業「不同於大豆、玉米、花生」,免於商業談判。此原則經聯合國擴展至全世界:2005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以壓倒性比數—148票對2票—通過「文化多樣性公約」,明定各國有權在貿易談判中保留文化主權。去年6月歐盟各國一致通過影音產品將不列入與美貿易談判項目,法國文化部長費利貝提(Aurélie Filipetti)宣稱這是「文化多樣性的勝利」。

中國政府於WTO談判引用「文化免議」原則,動搖國本者(如社會、文化價值)不談,實施美片配額,引爆其電影21世紀初「井噴式」成長。然在產業爆發同時,中國卻因藝術電影的異議特質,以「具中國共產黨特色之自由市場法則」,主張藝術電影退出電影院,依電檢使其回歸「地下化」。

韓國方面,《電影筆記》認為:「韓國電影的存活奠基於其對美國電影的抵抗。」(註4)1997年韓國發生被日本佔領後「第二個國恥」的經濟危機,美國趁火打劫,以天價投資為誘餌強逼韓國放棄國片配額(screen quota),然韓國人抵死不從,1999年6月24日爆發80位電影人剃髮明志的「光頭運動」,迫使政府嚴拒美國要求。韓國總統金大中在其競選綱領中明確表達「用強制手段」保證配額,並予國片優惠政策「直到國片市佔率達40%」,使其可和好萊塢影片競爭。金大中並籌備第一屆釜山影展,至今已超越東京成為「亞洲最重要的影展」。在韓國電影最高行政單位—電影振興委員會(KOFIC)的帶領下,2001年韓國國片市佔率開始經年超越好萊塢,去年高達59.7%。(註5)

反觀台灣2001年國片市佔率0.17%,政府完全開放美片,以放任無作為,任由國片市佔率十年間在1%上下徘徊,等同放棄電影產業,台灣長期成為「具有美國特色的好萊塢市場」,外片佔有率曾達97.7%(註6),每年貢獻票房八至九成、數十億產值給美國電影。對比20年來韓國電影市場不斷茁壯其國片競爭力,台灣電影市場則是不斷增強好萊塢競爭力。為何台、韓電影產業有如此懸殊差距?可說台灣政府以恃強棄弱的經濟發展意識形態,與文化多樣性的世界趨勢脫軌,亦步亦趨遵循好萊塢自由市場發展劇本,深陷「美國全球化發展戰略」自我滿足,無視國家電影強烈的文化與產業價值。

法、韓1990年代起建立文化多樣性論述,體認電影重要文化表現和促進龐大就業的產業特性,法國以商業、藝術電影分別輔助和循環投資機制,韓國以超越美片時間表與配套政策,各自使其電影文化產業奇蹟復甦成長,如法國影視產業2012年提供34萬就業人口,產值超越汽車、紡織工業。也是因為電影文化表現和促進就業之功效強大,任由法、韓政黨如何輪替,只能更確立其維護電影發展之國家政策。

對比電影在台灣的功能地位,戒嚴時期為特種營業和黨國宣傳,由於缺乏對電影文化產業特性的體認,台灣電影成為藍綠惡鬥的燙手山芋,成為對美談判可犧牲項目,缺乏論述以致當今台灣朝野社會對電影功能只取最大公約數:爽就好,讓好萊塢藉其龐大資金技術的爽片,佔據台灣電影院達八至九成。在不久的將來,台灣電影將再次成為與中國談判的交易籌碼……

此次服貿爭議,焦點不在於自由貿易,全世界都在談自由貿易,然只有國民政府談得動搖國本,如本次因開放印刷引發出版震撼與國安問題黑箱爭議。即使服貿對電影尚未大幅開放,然馬英九政府把台灣電影的未來押注於中國市場上是「一石數鳥」之既定方針:政府可繼續放任無作為,目標融入中國黨國掌控的世界第二大市場,以「檢查」削減具異議特質的台灣多元文化表現,終與中國「藝術電影地下化」無縫接軌。

在一場所謂「服貿公聽會」上,即使一位影片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贊成服貿,但其表示:因為完全開放美片,美台經濟規模懸殊,台灣票房收入和影院「幾乎為美商所控制」,若「十年後大陸的資金全部進來」,電影行業由中國資金操控,相關從業人員要「如何轉業」?「台灣的文化又要如何保存」?

面對美國時,台灣政府已放棄一次電影文化產業,面對中國時,台灣是否要再放棄一次?

註1 Jennifer Rousse-Marquet, “The Unique Story of the South Korean Film Industry”, 2013。◎inaglobal.fr/en/cinema/article/unique-story-south-korean-film-industry。摘錄於2014年4月16日。

註2 資料參見文化部台灣電影網◎taiwancinema.com/ct_131_265.2014,摘錄於2014年4月16日。

註3 Stéphane du Mesnildot, “Le Future Mecque du cinéma asiatique”, Cahiers du cinéma N°671, October, 2011.

註4 同註3。

註5 Korean Cinema 2013, Pusan: Korean Film Council, 2014.

註6 以上台灣數據參見註2。

REFERENCE

文章出處:今藝術

自由貿易協定服貿文化免議電影文化產業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