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迷走於理性抽象 - 楊智富作品

楊智富抽象

2009-11-05|撰文者:吳垠慧

在美術圈廿年,楊智富為人熟知的角色,不外乎是藝術雜誌主編、藝評人、藝術行政者或策展人。現在的他,多了一個新的身分:藝術家。這身分來的最晚,卻是他最鍾愛的一個。

盡情的繪畫是楊智富從青少年時期以來的最大夢想,不過生活始終沒讓他如願。國中時期,楊智富舉家從台東搬到台北,沒想到才搬到台北一個月,父親就過世,家中突然失去經濟支柱。接下來楊智富又出了車禍,大腿骨折,因此,楊智富休學一年半後,身體一康復就改進了國中的夜間部補校,國中畢業之後進入復興美工補校。晚上讀書,白天的時間他四處打工,他當過麵包師傅、送報生,也畫過電影看板,為生存四處奔波,不過,楊智富並沒有被苦日子擊倒,他告訴自己:「不幸的人,沒有悲傷的權力。」

楊智富補校畢業應屆考上文化大學美術系,對他來說的意義是:「終於可以過過白天上學的人生,好開心。」他珍惜得來不易的念書機會,大量閱讀、和美術系同學合組「笨鳥藝術群」團體,對於發展本土的當代藝術十分投入。他說,住在陽明山的四年,對他至今的創作狀態還留有些許的影響。
「陽明山的夜晚、山上的霧氣,讓人特別容易產生孤獨、幽微的內在情緒。」他說:「山上溼冷,東西容易發霉,會看到物體被溼氣緩慢地破壞、滲透,最後瓦解,但在這當中,好像又有新事物產生。」

為了經濟 長期在藝術雜誌工作

不過,他沒像同學繼續創作當藝術家,他轉往藝術雜誌工作,寫評論、寫企畫案。他坦言對創作多所嚮往,但是他知道自己需要經濟安定來支撐一個家。寫藝評、作公共藝術案、作展覽,這些仍與藝術親近的工作仍然可以滿足他,而必須常與藝術家接近也讓他感到喜悅。因為過過苦日子,楊智富身上有種理性,年輕的時候他理性地不曾為了追逐創作夢,讓家人與生活陷於不安,對於中年突然出現轉機,有了一圓創作夢的機會,也顯得相當自持,這也是他畫裡一貫的基調。

他的同輩藝術家熱衷探討歷史、社會現象,大量以解嚴前後的社會政治現象入畫,楊智富的創作取向則不同。他在藝術書寫上有相當的社會性,但在他自己的繪畫創作中,他對於身邊微小事物的觀察,懷有更高的興致。「我只想專注在當下的想像空間裡,藉此迴避生命的缺口。」他選擇抽象繪畫,更讓他潛入自己的潛意識與內在。

抽象繪畫 潛入自己內在潛意識

像是一九九二年他的創作,就是從自家廁所的磁磚發想,他將磁磚的圖像轉換成畫布上複製排列的幾何圖案,取名為《廁所磁磚(可怕的詮釋學)》。

「抽象繪畫表現的是人的內在,就如文學裡的意識流書寫」。他創作的「底層與完成」系列,以許多扭曲、短促的色條相互穿越、交疊,看似是凌亂的疊層,卻又有某些秩序隱含其中。他的新作「庭園計畫」系列,也是採取類似的手法。我讓畫面底層的色彩,隨著潛意識自由流動,但是表層的處理,是用大小、粗細不等色塊,像是將底層火熱的流動狀態凍結,營造出雜而不亂的感覺。」

這就是他的風格。他的抽象畫一點也不奔放狂野,也不走極限冷調,而是在一些流動變化中,找出某種理性結構。其實是他從經驗得到的生活觀:「從混亂、或是毀壞的事物當中,找尋新秩序生成的可能。」

楊智富抽象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現代藝術

戰後第一代抒情抽象畫家陳銀輝辭世,享耆壽93歲

2024-01-09|撰文者:文化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