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華人藝術家

豐子愷 Feng Zi Kai

  • 風格
    作者被譽為「隨筆大師」,隨筆持有一種獨特的人生態度,平易自然,行文流利。作品裡畫作與文學交雜,內斂且含蓄。由於崇尚簡陋生活的工農與天真純潔的兒童,他憧憬「天下如一家,人們如親族,互相親愛、互相幫助、共樂其生活,那時陌路就變成家庭」的大同社會,作者將社會關懷轉化成浪漫筆法,於作品中靜靜流洩而出。

    經歷
    1898 生於中國浙江省石門鎮。
    1907 就讀於雲芝私塾。按《芥子園畫譜》勾描人像,從此負有“小畫家”盛名。
    1914 2月,在《少年雜誌》上初次發表寓言四則。考入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
    1915 從李叔同老師學圖畫音樂,從夏丐尊老師學國文,從此走上文藝之路。
    1921 參加“文學研究會”為會員。赴日本遊學十個月。歸國後仍執教。
    1922 赴上虞白馬湖春暉中學教圖畫音樂。開始創作漫畫,在春暉校刊發表。
    1925 到上海參加創辦立達中學(後改為立達學園)。初次出版譯作《苦悶的象征》。
    在《文學周報》發表“子愷漫畫”,中國從此始用“漫畫”二字。
    12月,首冊漫畫集《子愷漫畫》及首冊音樂理論著作《音樂的常識》問世。
    1927 弘一法師為豐宅命名“緣緣堂”。豐子愷從弘一法師歸依佛門,法名嬰行。
    1928 始繪《護生畫集》第一冊(共六冊),為弘一法師五十歲祝整壽。
    1929 任開明書店編輯。
    1931 首冊散文集《緣緣堂隨筆》問世。
    1940 應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之聘,於11月離遵義赴重慶沙坪壩。
    在重慶舉行第一次個人畫展。畫風已由黑白漫畫轉變為彩色人物風景畫。
    1943 赴瀘州、自貢、五通橋、樂山舉行畫展。不久,辭去藝專職,以寫文賣畫為生。
    1944 赴長壽、涪陵、酆都舉行畫展。
    赴川北,在南充、閬中舉行畫展。
    1945 赴隆昌、內江、成都舉行畫展。
    抗戰勝利消息傳來,作《狂歡之夜》畫。
    在重慶舉行畫展,並赴北碚復旦大學講學。
    1946 在武漢、上海各舉行畫展。
    第一本彩色畫冊《子愷漫畫選》問世。
    1947 在南京舉行畫展。
    1948 在臺北舉行畫展。11月,定居廈門,並赴泉州、晉江、石獅、石碼等地舉行畫展及發表演講。
    1949 赴香港舉行畫展。
    1950 開始學俄文,從俄文譯出屠格涅夫《獵人筆記》及蘇聯諸音樂美術教學參考書。
    受聘為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務委員。
    1954 任中國美協常務理事,上海美協副主席(1962年起任主席)。
    1956 當選為上海市人民代表。
    1957 任上海市政協委員。
    1958 任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1960 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
    1962 始譯日本古典小說《源氏物語》(1965年譯畢)。
    1967 至1972年,在“文革”中倍受摧殘。仍悄悄譯出日本古典文學《落洼物語》、《竹取物語》、《伊勢物語》,
    創作《緣緣堂續筆》。並寫詩作畫。
    1975 癌症病發,後逝於上海華山醫院。

古典,漫畫,風景畫,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