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國際藝術家

Jean Arp讓・阿爾普

  • 「藝術是人類所孕育的果實,就像果樹結果,母親懷胎。」─讓・阿爾普(Jean Arp)

    德裔法籍雕塑家讓‧阿爾普不只從事藝術創作,也是一位詩人。他用巧妙的比喻說明,藝術是以生活經驗和思想為養分,自然而然產生的,不需刻意深思造作。他也認為自己的雕塑看似抽象,但其實很具體。

    讓‧阿爾普經常用雕塑表現詩意的概念,像牧羊人終日看顧羊群、在鄉村生活,具有心靈純潔的形象,那「牧雲」的人會是什麼模樣?阿爾普認為只有情人才能馴服自由多變的雲朵,因為法文的「牧羊人」(Berger)也可解釋為戀人、情人。

    他的代表作《雲的牧人》(Berger de nuage),以銅創作雲朵,刻劃雲柔軟的弧線,當陽光灑落,反映出金屬柔和的光芒,讓流動的雲朵彷彿在空氣中凝結,藉此讚嘆大自然的美與奇妙。

    讓‧阿爾普18歲時從德國前往法國學畫,參與新潮藝術團體「藍騎士」(The Blue Rider),接觸大量現代藝術思想,並結識俄國抽象畫家康丁斯基((Василий Кандинский),讓他特別重視「印象」與「構圖」。

    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讓‧阿爾普的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法國人,擁有雙重國籍,兩國軍隊都認為他有義務入伍,最後他只好離開法國流亡到瑞士。同時,他也開始用藝術表達對戰爭的厭惡、現實社會的不滿,以及對未來的盼望。

    《人體凝結Human Concretion》以胎兒蜷曲的姿態為靈感,象徵著新社會的孕育。這個胎兒面朝腹部,彷彿要融進其中一般,觀者無法看見他的面容和五官特徵。讓‧阿爾普認為一個新社會的誕生是匯集群體、結合眾人,而非受到少數幾人所控制,因此這個胎兒沒有特定的面貌,而是不斷流動著的。

    1916年,讓‧阿爾普和一群因戰爭而流亡的藝術家,共同在瑞士成立藝術社團。他們將社團命名為達達(Dada或Dadaism),用無意義的擬聲詞,嘲諷過度重視物質發展的社會,拒絕既定的藝術標準,甚至認為刻意創作的藝術品毫無價值,追求不可掌握的偶發創作。

    讓‧阿爾普作為達達主義的先鋒,試圖擺脫既有的創作形式。在一次完成畫作之後,他對自己的作品感到不滿,憤而將畫作撕成碎片,隨手扔在地上,但他發現那些隨機散落的紙片呈現獨特的美,便將這幅碎片構成的畫作命名為《未命名》(Untitled)。

    「我不再用剪刀剪紙,而是用手撕紙。」讓‧阿爾普表示,小時候被「完美」所困,對於自己剪壞的拼貼、畫壞的線都苦惱。但他從創作《未命名》獲得啟發後,認為藝術要避免追求精準,這種想法也深深影響了後期超現實主義藝術家。

雕塑,拼貼,現代藝術,現代,象徵,超現實主義,超現實,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