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采泥藝術:【陳志光:置換的風景】

2017-12-30|撰文者:范迪安│采泥藝術


陳志光:置換的風景
文/范迪安


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到今天,人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在全球化的文化語境中實現從本土出發的創造,是使當代藝術在文化內涵和藝術語言上真正對應當代、反映當代和體現當代的不二法門。陳志光所走過的藝術歷程,正是在這樣的意識與見識中探索的過程,而他在2011年繼續探索的新作展覽,再一次展現了他在“全球”與“本土”這個時代命題上的思考。

實際上,陳志光是一位非常感性的藝術家,他懷有飽滿的創造熱情,總是像進入競技狀態一樣,以極爲專注乃至迷狂的精神投入藝術,並且在繪畫、雕塑、裝置等領域作“跨界”的穿行,將自己的感覺貫穿在不同媒介,形成視知覺打通的藝術效果,這種充滿實驗的方式使他的作品總是首先給人帶來視覺的驚異與衝擊。但與此同時,他又是一位注重判斷、注重建立自身藝術邏輯的藝術家,使自己在不同藝術形式中的穿行有助於構建更有指向的觀念,實現從觀念到語言內在的有機融合。這些年,他運用不銹鋼材質製作的“螞蟻系列”已經成爲他的標識,在那些不斷被藝術家“繁衍”的生命形態中,透露出感受時代的種種訊息。

用不銹鋼材料製作花鳥與山水的條屏和手卷,是陳志光前些年創作的“副綫”,在“螞蟻時期”,這類作品初試而成,但未集中表達。現在,這個系列成爲他的這個時期的專注,是因爲他更深切地意識到自己的藝術(也包括中國的藝術)當在主題與意涵上更多回到本土,從本土的傳統資源出發,走向當代的轉換。他的“四季”系列便是這種轉換的體現。

毫無疑問,在這個系列中,陳志光保持了不銹鋼材質的屬性,並且將這種語言推向到新的高度。相比起以“塑形”爲主的完全立體造型,在“條屏”和“手卷”中,他集中解决的是平面性與立體化的比度關係問題,使作品保持著平面繪畫的基本感受,又産生浮凸的新穎效果。在塑造畫中具體的形象時,他憑藉自己對傳統寫意水墨藝術的修養和對媒材屬性的控制能力,將綫條的流暢感、體快的光影感和寫意的筆墨感用金屬的語言表現得淋漓盡致。中國古代論畫强調“出神入化”,在陳志光的手中,用金屬語言“繪”成也是“塑”成的條屏與手卷有了嶄新的生命,呈現出一種當代形貌的出神入化。

用“置換”的語言方式將水墨的風景轉換成金屬的風景,這是一種當代意識下的轉換,它在根本上是將傳統中凝視的風景轉換成今日時代背景和現實景觀中視幻的風景。這些作品不再僅僅是靜態的觀看對象,它們反射出周邊的景象,使畫外的內容成爲畫中的內容,它們也因金屬材料不同深淺的浮凸,相互反射出錯落的空間,它們同時以明鏡般的光亮,將面對它們的人群變爲畫中的人影……在這種置換中,觀者與作品視綫的交互增加了與傳統對話的視域,傳統與當代在視覺上形成了特殊的關聯,由此使我們的感受獲得更寬闊的延展。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