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鄭慧華:花1年2個月 重見/建社會【台新藝術獎系列報導】

鄭慧華台新藝術獎重見/建社會

2013-07-03|撰文者:王士源

由策展人鄭慧華策劃的《重見/建社會》主題展,為期1年2個月,共邀請10組國內外藝術家一同參與,討論藝術與社會間的複雜關係。這10組藝術家,從2011年12月起開始接力辦個展,展覽型式橫跨行為、聲音、視覺藝術領域,直到2013年2月落幕。

《重見/建社會》有「見到」的見,也有「建設」的建,意圖重新看見被隱蔽的社會真實關係,並實踐可能正在成形的未來。鄭慧華說,展覽企圖運用主題探討的方式,重新透過藝術創作來思考,藝術創作與社會如何產生關係,並且思考怎麼運用藝術的語言,來呈現人在社會不同面相中的複雜網絡。

鄭慧華表示,《重見/建社會》起源於一個她2009年的研究計畫。這個研究計畫廣泛蒐集資料、研究藝術家創作形式和社會參與和社會實踐間的關係。研究計畫完成後,延續著研究成果與心得,鄭慧華更進一步發想,如果用這個題目來做成展覽,探討「現今生活裡,創作與藝術於社會生態裡扮演的角色」,不知道能做怎樣子的展覽。

於是,她開始發展《重見/建社會》主題展。這個主題展,同時也是2010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策展專案,原本是一個國際性的中型聯展。但鄭慧華表示,恰好那年她所主持的「立方計畫空間」成立,她便想說如果把這個國際聯展,放進這個只有20坪的展覽空間,說不定能有什麼新火花。

實驗的結果,是這檔《重見/建社會》展覽,被切割成十檔個展,展期1年2個月。鄭慧華說,這個展覽形式,與以前她所策劃展覽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她說明,過往可能是10個個展同時開始,同時結束,時間的跨距比較短,與藝術家相處的時間也有限。但這次《重見/建社會》切割成10檔個展,她表示,策畫展覽時與藝術家相處的時間變長,也能有更深度地了解藝術家,並針對每位不同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做更精準地策展呈現。

也正因主題展橫跨1年2個月,來看展的觀眾,每隔1至2個月再到立方計畫空間看展時,便能見到不同藝術家對相同議題的不同關注。鄭慧華說,觀眾在這麼長的時間跨距裡,也不斷來回思考這個議題,挖掘議題多元面向的可能性。

不只如此,鄭慧華也說,因為每個藝術家關注的角度不同,呈現的方式都不一樣,也不斷地刺激策展人去繼續思考「藝術在這社會上扮演什麼角色?藝術家該扮演什麼角色?」她說,這個展覽計畫對她最大的意義,就是透過計畫的媒合,把不同領域的視野再打開,彼此重新認識彼此,重新認識一個議題。

《重見/建社會》主題展,邀請饒加恩、張乾琦、達里奧.阿列里尼(Dario Azzellini,德國)+奧立佛.雷斯樂(Oliver Ressler,奧地利)、Superflex(丹麥)、葉.芭塔那(Yael Bartana,以色列)、澎葉生(Yannick Dauby,法國)+蔡宛璇+許雁婷、王虹凱、王墨林與姚立群、陳界仁和古那拉.卡斯馬里法+慕拉特貝克.朱馬里佛(Gulnara Kasmalieva + Muratbek Djumaliev,吉爾吉斯),共十組國內外藝術家參與。

鄭慧華台新藝術獎重見/建社會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策展

「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國際聯展PART II—從「物」探索人們的集體記憶與情感

2023-07-06|撰文者:財團法人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立方計劃空間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616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時事觀點

第22屆台新藝術獎公布17組入圍名單 8組視覺藝術、9組表演藝術角逐三大獎

2024-02-29|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