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熱門影片

影音專題|讓老屋說話,點亮城市的舊與新:場域與時空之間的低語對話

2025-06-10|攝影剪輯:方景財|採訪編輯:張家馨2987

我國有關文化資產保存的最早法令,是西元1920年6月7日國民政府所頒布的「古物保存法」,至今剛好屆滿105年,直到1981年文建會成立之後,才正式有「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擬定,並於2023年11月29日進行最新一次的修訂文資條例。

臺灣由於多重歷史的變化,使得臺灣成為了文化、藝術和歷史的多樣性。
以臺北市為例,臺北作為臺灣的國際門戶,城市裡除了有充滿科技與未來感的建築之外,在巷弄裡同時保留了舊時代遺留下來的老屋文物。雖然我們每天經過,卻往往忽略它們曾承載的人、事、物。

像是曾為余光中筆下的廈門街、曾經臺北重要的茶葉、中藥材、布匹集散中心大稻埕以及被視為臺北市發源地之一的艋舺……等等,這些充滿人文風華的場域,地方建築究竟用藝術藏匿了多少歷史風華?

非池中紀錄了位於臺北市的四座具有歷史文化和藝術魅力的老屋古蹟(紀州庵文學森林、青雲閣、中山教會以及2022年才剛被定為直轄市定古蹟的李林秋故居),呈現給觀眾一個空間藝術場域的同時,也看見過去的臺北歷史風貌。

建築除了提供空間用途之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每個時代在不同環境下而衍伸出的文化風情。
保留老屋並不僅止於懷舊,而是如何賦予老屋新的功能和價值,讓在地居民與訪客都能感受老建築的獨特藝術魅力。

古蹟文化資產建築藝術老屋新生

單元系列

【藝文直擊 | 2016】

75 videos
view all

更多影片

view all

單元系列

view all
75

videos

【藝文直擊 | 2016】

55

videos

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

157

videos

藝文直擊 | 2009-2010

3

videos

【藝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