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全球化浪潮 亞洲藝術產業面臨新挑戰

台北藝術論壇張學孔程昕東Anna Pappas張逸群

2015-10-28|撰文者:邱家琳

近年來,藝術市場邁向全球化,亞洲藝術產業如何整合區域資源、調整經營策略,擴大海外版圖,同時與歐美大型畫廊在國內競爭,成為亞洲各區域畫廊關注的議題。

亞洲經濟持續成長,人們對藝術品需求增加,各區域的藝術博覽會也開始盛行,一年約有65場,範圍從東亞到中東地區,畫廊可以直接向人們販售畫作。其中,最具指標性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也逐漸亞洲化,過去參展畫廊半數為國外畫廊,近期香港畫廊則佔整體2/3的數量。

2014年,台北藝術論壇以「亞洲價值:亞洲藝術市場的整合與競爭」為題,邀請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前理事長張學孔、北京畫廊協會會長程昕東、墨爾本藝術基金會理事長Anna Pappas、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前理事長張逸群等四人,共同探討亞洲藝術產業的發展與未來,以及台灣畫廊面臨的挑戰。

歐美經歷2008年金融風暴後,藝術市場規模縮減,當地畫廊逐漸向海外擴展,積極在亞洲各區域設點,亞洲當代藝術、傳統水墨也成為他們關注的對象。因此,香港、中國、韓國、日本面對歐美畫廊的競爭,規模沒有衰退,反而蓬勃發展,不僅將自身藝術家推廣到國際,其中香港與中國更帶動全球藝術品市場。

香港在地理上是亞洲的中繼點,曾被英國殖民統治,具有語言的優勢,多數畫廊能代理美國、法國、歐洲等國作品販售,國外畫廊也願意入駐香港。中國則是藏家實力雄厚,中國當代藝術家經歷1980年代新美術運動後,作品市場價格持續上升,單件作品價格超過100萬美金(約3237.22萬台幣),引起人們關注。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前理事長張學孔表示,相較於香港與中國,台灣多數畫廊缺乏企圖心,只滿足國內藝術市場,很少將作品推廣到國際。北京畫廊協會會長程昕東則指出,台灣失去文化信心與自我認同,也缺乏公共藝術教育,將歐美19至20世紀的藝術流派視為當代文明崇拜。

不過,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蓬勃發展,但有潛在危機,中國藏家多數是投機客,或本身沒有文化判斷的能力。相較之下,台灣藏家密度高且購買力強,對當代藝術與水墨較為了解。

張學孔表示,台灣畫廊面對歐美競爭,需要重新肯定自身藝術價值,也要積極往國外發展,政府更要制訂相關文化政策,支持藝術產業發展。墨爾本藝術基金會理事長Anna Pappas也舉例說明政策的重要性,她指出,澳洲地理位置偏遠,運送藝術品成本高,政府贊助當地藝術組織資金,購買雙年展相關作品。

台北藝術論壇張學孔程昕東Anna Pappas張逸群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