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6|撰文者:邱家琳
垃圾袋可能裝有飲料罐、吃剩的廚餘、壞掉的傢俱,或其他要丟棄的事物。今年11月,中國藝術家盧征遠受邀到台北當代藝術館參展,以「替身」為題,展示約30個黑色垃圾袋,但這些袋子裡面可能不是放一般的垃圾,彷彿裝有蜷曲、跪拜、倒臥等各種姿勢的人體。
這些垃圾袋看起來份量爆滿,似乎將人體緊緊包覆在內,但人們無法確定裡面裝有人體,垃圾袋可能放了玩偶或其他物品,也可能什麼都沒有。盧征遠嘗試打破「垃圾」的概念,當人們用垃圾袋裝人類,人類似乎就變成廢棄物,而垃圾袋被放在美術館展示,也能被視為藝術品。
盧征遠喜歡將人們習以為常的物品,換成其他材料創作,改變事物原本的意涵,譬如他用黑色大理石雕刻這30個垃圾袋。一般的垃圾袋由塑膠製成,材質輕盈、價格便宜,是隨手可丟的物品,但大理石的質地重、堅硬光滑,價格較為昂貴,通常被用來雕刻偉大人物的肖像與紀念碑。
垃圾袋與大理石代表輕與重、廉價與高貴,即將被清理與永久紀念等互相對立、衝突、矛盾的意象。藝術家藉此作品表達,這些人體雕塑雖然不是真的垃圾袋,但不見得是假貨或偽造品,它們可以是廢棄物或藝術品,也可以是垃圾袋的「替身」。
除了透過雕塑「以假亂真」,盧征遠也用錄像創作月亮的「替身」。某年中秋節,北京霾害嚴重,人們無法出外欣賞月亮,他便上網搜尋滿月的圖像,並關掉屋內的燈光,再利用手機拍攝電腦中的滿月,讓人們改在工作室裡觀賞月亮。
這段影片《房間裡的月亮》暗喻數位虛擬的事物逐漸取代真實物品,人們在現代社會中,透過網路、社交軟體去填補現實的缺憾,但這些虛擬的體驗可能終究只是個替身。
REACTIONS
0
0
0
0
1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紀念漢寶德,南畫廊舉行「漢字:漢寶德現代書法展」
水彩的「流水席現象」—2023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活水」
臺灣早期重要的女性觀念攝影藝術家 侯淑姿辭世,享壽61歲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從馬克·羅斯科(Marks Rothko)的紙上繪畫看他走向後期抽象表現的過程
2023高雄藝術博覽會南島最大藝術盛會,迎來國內外百餘位藝術家
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公布展名「日常戰爭」,藝術家袁廣鳴以作品隱喻當代生存境況
「藝中求新,新中求藝」跨界引領品牌台灣!「希望、和平、愛」白鷺鷥文教基金會30週年虛實沉浸展演! 專訪董事長盧佳慧!
暫時停擺的卡塞爾文件展-以色列哈瑪斯戰爭為藝術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美術館MoCA 「神救援:楊茂林的內在英雄之旅」展覽 那些年藝術家楊茂林以藝術召喚的諸神軌跡
2023-11-03|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039
焦點新聞
美術館特展藝文跨界MoCA Studio攜手韓國國立亞洲文化殿堂「偶然的運轉」 探詢人類中心主義與感知真實性
2023-10-20|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317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城市密碼‧台北賦格」,9位攝影師帶你發掘赤峰街區白日到夜晚的巷弄風情
2023-09-26|撰文者:MoCA TAIPEI 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