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6|撰文者:邱家琳
雪地不只能作為滑雪場,也可以是一張空白畫布。英國藝術家西蒙‧貝克(Simon Beck)曾穿著雪鞋(snowshoes),在全世界的雪地上行走作畫,用數以萬計的足跡描繪龍、狼等圖樣,彷彿這些動物棲息在冰天雪地中。
去年,西蒙‧貝克接受俄國導演貝克曼比托夫(Timur Beckmambétov)委託,到西伯利亞的雪地上,替他的電影《他是龍》(Él es el dragón)繪製圖樣。藝術家先用足跡勾勒龍的輪廓,接著由外而內畫出多個同心圓。
這隻龍展開雙翼,神情兇猛地張著嘴,頭上有彎曲的角,尾巴則像蛇一般細長,心臟則由三角形、星形等幾何圖騰組成,造型宛如雪花般的結晶。而外圈的同心圓以整齊的足跡構成,像龍吐出的鼻息與火焰。
「在空白的雪地上作畫,是一件自然的事情。」西蒙‧貝克表示,他不認為自己發明了雪地藝術,人們從數千年前就開始在地面作畫,孩子常在滑雪勝地裡塗鴉,他的畫作只是規模比較大。他的作品面積平均為100平方公尺,大概是三個足球場的大小,需要花費10個小時才能完成。
用指南針與數學 計算圖案的大小與方向
西蒙‧貝克原本是位地圖製圖師與定向越野運動員,具有數學專業知識與定向越野技巧。因此,他在創作過程中,不需要一直看著設計圖,只要計算自己的步伐、使用指南針,就能在雪地裡測量距離與方向。
對他來說,在雪地創作最困難的事情是不允許走錯路徑,一旦足跡覆蓋到地面就不能修改,會留下明顯的痕跡。除此之外,在雪地作畫也要控制好時間,如果走太久導致體力透支,就很難完成作品,可能會虎頭蛇尾。
為了節省時間與體力,西蒙‧貝克早期喜歡用足跡排列各種幾何圖形,超過八成作品與兩位數學家本華•曼德博、瓦茨瓦夫•謝爾賓斯基的幾何理論有關。前一個小時先規劃重要的基準點,接著從其中一點啟程,繞著幾何形狀行進,直到走完為止。
不過,去年2月他開始挑戰全新的圖樣,在加拿大露薏絲湖滑雪區(Lake Louise Ski Area)描繪楓葉與野狼等複雜的作品。有別於幾何圖形的創作方式,他先用足跡勾勒野狼的外形,再沿著野狼的圖樣往外擴張,逐漸圍繞成多個同心圓,整幅作品看起來就像滿月之際,有一匹野狼在山崖上呼嘯。
由於雪景藝術的保存受到天氣限制,當氣溫增高或開始降雪,雪地上的足跡便會消失,所以西蒙‧貝克會從各種角度拍攝相片,紀錄作品的圖樣。2014年起,他更與紐西蘭服飾公司Icebreaker合作,將作品圖樣印製在上衣與內褲上。
11年來,他的足跡遍佈世界各地,每年冬天約可以完成30件作品。回顧多年來的創作歷程,他表示,最初他是為了鍛鍊身體才開始在雪地行走,沒想到足跡佈滿雪地後,他對作品的美感感到驚訝。
REFERENCE
【BBC】Simon Beck: Creating art with a compass and snowshoes
【Artnet】Meet the Landscape Artist Making Stunning Snow Artworks
【Guardian】Simon Beck's astonishing landscape and snow art illustrates the cold beauty of mathematics
【El Confidencial】Así es el misterioso dragón de nieve que ha aparecido en el paisaje helado de Siberia Leer más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2022 TAIPEI DANGDAI 台北當代:觀察跨國藝術活動在台灣的縮影
「2022桃源美展」6月17日起徵件開跑!聚焦「繪畫與書寫類」,催發在地當代視野
2022第3屆「WHATZ」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 於台北喜來登展現重生藝術多元面貌
吳剛毅.彌雅的新立體解構主義 於鍾鼎藝術發表《城市漫遊系列》個展
停辦一年的台北當代並未因此「掉粉」,它為什麼如此吸引人?
「畫都」與「畫伯」,論繪畫,也話當年,關於「人.間-陳澄波與畫都」一展在嘉美館中的當代轉向與感性經驗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2022年最新得獎作品首站展出在臺灣!
劉舒律個展《初夏圓舞曲》夏日抹清新,搭樂曲「沉浸式體驗」化情感為真實!
臺北啟動北美館擴建案 首座地下美術館,林中蘊藝翻轉美術館的未來想像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之「111年全國美術展」 得獎名單揭曉!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策展桃美館「111年橫山書法藝術館申請展」評選結果出爐! 「觀.擬.什麼事?」計畫獲選 邀請觀者走進書藝的日常對話 預定9月下旬展出
2022-05-23|撰文者:桃園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220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藝文跨界北美館第9屆「X-site 計畫」首獎作品《藍屋》現已登場!以「藍屋藍」構築出一個多重運用的沉浸之所
2022-05-23|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