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3|撰文者:馬惟明
十九世紀末,一群美國畫家主張繪畫應該呈現出生活的樣貌,包含髒亂擁擠的城市、市井小民勞動的姿態,以及風靡一時的大眾娛樂。但這群藝術家因畫中灰暗的色彩、雜亂的場景,和哄鬧的人群,在當時被世人譏為「垃圾箱畫派」(Ashcan School)。
今天正是垃圾箱畫派的成員─威廉.格拉肯斯(William Glackens)的生日,讓我們一起祝福他生日快樂!
格拉肯斯於1870年出生於美國費城(Philadelphia),求學過程中對繪畫產生極大的興趣,高中畢業後,他開始為報章雜誌繪製插畫。格拉肯斯的觀察力與記憶力過人,特別擅長描繪群眾場景及災難場面。
在雜誌插圖《The Portate Ultimatum》中,格拉肯斯觀察喧騰的人群,仔細刻劃每個人的神態,場景豐富有趣而不呆板。而插畫的工作也讓他結識了羅伯特.亨利和約翰.斯隆等其他五人,往後組成「八人派」(The Eight),成為垃圾箱畫派的主要核心人物。
二十世紀初,攝影技術興起,報章雜誌中的插圖逐漸被照片取代,格拉肯斯因此失去了他的工作,之後他便專注於油畫創作。受到垃圾箱畫派影響,他早期的畫作多為城市街景,色調沉鬱陰暗,並喜愛使用厚重而堆疊的筆觸。
早期代表作《Chez Mouquin》呈現了歡樂夾雜著憂愁、希望,同時伴隨迷惘的美國生活。畫中,一對衣著光鮮的男女並肩坐在曼哈頓高級餐廳中,男人容光煥發,臉上帶有美國人特有的樂觀自信及粗獷不羈,女人則一臉憂鬱,眼神游離至遠處,在餐廳的一片熱鬧中顯得疏離。
1910年,格拉肯斯的畫風劇變。他捨棄了垃圾箱畫派陰鬱的寫實風格,開始使用明亮、繽紛的色彩,著重描繪戶外活動和人物肖像,使作品充滿溫暖愉悅的氣息。他的傳記作家威廉.傑爾斯(William Gerdts)曾經描述他的畫風「逐漸轉向至主流印象派」。
《Nude with Apple》不只代表格拉肯斯畫風轉變,柔美明亮的筆調也宣告他脫離了垃圾箱畫派。這幅畫洋溢著慵懶的情調,身材姣好的女子倚靠著沙發,隨意的捧著一顆鮮紅的蘋果,懶洋洋的直視前方,褪下的衣帽則隨手扔在一旁,享受屬於她的自由時光。
然而,格拉肯斯也因後期畫風與印象派大師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十分相似,被嘲諷為「美國的雷諾瓦」(The American Renoir)。對此,他只是這樣回應:「這世上難道還有比雷諾瓦更值得追隨的人嗎?」
但格拉肯斯後期作品明亮美好的氛圍,至今仍帶給觀眾平靜及溫暖。曾有畫評家如此描述格拉肯斯:「世上的色彩使他愉悅,這份愉悅也成為了他最重要的繪畫動力。」
William James Glackens ,(b) 1870.03.13 ~ (d) 1938.05.22
REFERENCE
【圖】Wikiart(Chez Mouquin)
【圖】Wikiart(Nude with Apple)
【圖】Wikiart(Portrait of Kay Laurel)
【圖】Wikipedia(East River Park)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2021 臺南新藝獎」:在文化共性中詮釋白盒子之外的當代創制
於是,思念起她的氣氛:洪禎佑「氣味」中的距離感與非具象表現
全臺唯一聚焦「當代繪畫」獎項「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兩百萬獎金六月徵件起跑 !
忠泰美術館五週年計畫 將帶來隈研吾、倫敦AA建築聯盟等重量級展覽 !
2021臺灣文博會來了 !「Supermicros 數據廟—匯聚相信的力量」4月16日強勢登場!
ABHK 2021 巴塞爾香港展會 5/19重磅回歸 7家台灣畫廊參展 展會混合呈獻104間頂尖藝廊
我看過這種藝術風格 它就是「一格一格的」! 靈感源於70年代的像素藝術Pixel Art
楊茂林《金烏 雲豹 百合花》 感受貼合著台灣文史的藝術脈動
臺北美術獎首獎王煜松個展 探尋迷宮般的時空花園
藝述臺灣—2021國立國父紀念館館藏巡迴展,首站臺東生活美學館登場!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術評論
當代藝術美術館不可錯過的夏末派對! 「Live a Life — MOCA生活風格派對」 突破傳統花漾創意成年禮,跨界聯慶當代館18歲生日快樂
2019-08-30|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