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7|撰文者:馬惟明
「攝影致力於向人類解釋人類。」─愛德華‧史泰欽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開始快速發展,消費主義文化抬頭,1920年代的生活富足、充滿欲望。同時,女性開始走入職場,她們自信滿滿,身穿及膝短裙,留著俏麗的鮑伯短髮,追求既華麗又方便活動的服裝,帶動了1920年代的時尚產業發展。
當時,美國女性主要透過《浮華世界》(Vanity Fair)、《哈潑時尚》(Harper’s Bazaar)等時裝雜誌了解流行資訊。今天的壽星愛德華‧史泰欽(Edward Steichen)便是當時知名的時尚攝影師,也是1920年代《浮華世界》的首席攝影。
史泰欽常拍下女性穿著美麗的服裝,勇於展現自我,以及自信迷人的神情。在1934年為《Vogue》拍攝的照片中,穿著晚禮服的女人沿著台階走下,氣質高貴典雅,是畫面中唯一的主角,而男人只是模糊的倒影,翻轉了男女之間的社會地位。
他也擅長運用光影設計場景,讓畫面具有動態的美感。史泰欽為法國諧星莫里斯‧舍瓦利耶(Maurice Chevalier)拍攝的照片,光線自兩旁聚焦於諧星身上,背後放大而誇張的陰影襯托人物,讓人們感受到舍瓦利耶生動、快樂的肢體語言。
除了時尚攝影外,史泰欽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投身軍旅,用相機記錄士兵在航空母艦列星頓號(USS Lexington)的生活,但他不像其他的攝影師陳述戰爭的殘忍,而是拍攝入睡的士兵、飛機翱翔等和平的情景。這讓他遭受批評,有人認為他的攝影過於完美,像事先安排好的場景,而非捕捉戰爭真實的瞬間。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科技發展,相機快門的速度有了顯著的進步,另一種嶄新的攝影風格在此時興起。攝影師開始鼓勵模特兒自由擺動身體,並看準時機「抓拍」,講求畫面的生動自然,史泰欽精緻的場景設計與姿態完美的模特兒逐漸成為過時的拍攝手法。
他曾說:「觀眾注視著相片,而相片中的人物也同樣凝望著觀眾。他們在此刻意識到了彼此的存在。」雖然史泰欽的攝影技巧已經過時,但他精心營造的場景、充滿戲劇色彩的光線,以及模特兒直接而熱烈的眼神,讓人想深入理解影中人的內心世界。
Edward Steichen, (b) 1879.03.27 ~ (d) 1973.03.25
REFERENCE
【圖片來源】Wikipedia(Edward Steichen)
【圖片來源】Wikipedia(Young American Artists of the Modern School)
【圖片來源】Wikipedia(The Pond—Moonlight)
【圖片來源】Wikipedia(Wind Fire)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紀念漢寶德,南畫廊舉行「漢字:漢寶德現代書法展」
水彩的「流水席現象」—2023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活水」
臺灣早期重要的女性觀念攝影藝術家 侯淑姿辭世,享壽61歲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從馬克·羅斯科(Marks Rothko)的紙上繪畫看他走向後期抽象表現的過程
2023高雄藝術博覽會南島最大藝術盛會,迎來國內外百餘位藝術家
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公布展名「日常戰爭」,藝術家袁廣鳴以作品隱喻當代生存境況
「藝中求新,新中求藝」跨界引領品牌台灣!「希望、和平、愛」白鷺鷥文教基金會30週年虛實沉浸展演! 專訪董事長盧佳慧!
暫時停擺的卡塞爾文件展-以色列哈瑪斯戰爭為藝術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術評論
當代藝術美術館不可錯過的夏末派對! 「Live a Life — MOCA生活風格派對」 突破傳統花漾創意成年禮,跨界聯慶當代館18歲生日快樂
2019-08-30|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