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7|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6台北雙年展」宣布第十屆參展藝術家名單:
黛倫.阿巴斯(Dareen Abbas);薩阿丹.阿菲夫(Saâdane Afif);約翰.亞康法(John Akomfrah);法蘭西斯.阿里斯(Francis Alÿs);Anarchive;斯凡.奥古斯汀寧、漢娜.瑞根(Sven Augustijnen & Hannah Ryggen);張騰遠;陳界仁;陳宣誠、吳雅筑;陳飛豪;陳以軒;陳傳興;江凱群;蒂梵妮.鍾(Tiffany Chung);塔西塔.迪恩(Tacita Dean);曼儂.德波爾(Manon de Boer);安潔拉.費瑞拉(Ângela Ferreira);彼得.弗利德爾(Peter Friedl);娃雷斯卡.基爾特(Valeska Gert);咸京我(Kyungah Ham);洪子健;許家維;黃立慧;黃博志;洪藝真;任興淳(Heung-Soon Im);鄭恩瑛(Siren Eun Young Jung);高俊宏;郭俞平;拉蒂法.雷阿畢榭、林怡芳、克里斯多夫.維弗雷特(Latifa Laâbissi & I-Fang Lin & Christophe Wavelet);賴怡辰;賴易志;黎氏金白(Thị Kim Bạch Lê);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李明學;李旭彬;皮耶.勒吉永(Pierre Leguillon);李奎壁;林珉旭(Minouk Lim);林人中;林奕維;劉致宏;文森特.梅森(Vincent Meessen);克莉斯汀.邁斯納(Christine Meisner);桑圖.莫弗肯(Santu Mofokeng);尚路克.慕連(Jean-Luc Moulène);萊茵哈德.慕夏(Reinhard Mucha);《Pages》雜誌;朴贊景(Chan-Kyong Park);邊月龍(Varlen Pen);喬.芮特克里夫(Jo Ractliffe);日德艾蘭(Ella Raidel);伊凡.瑞娜(Yvonne Rainer);舒比琪.勞(Shubigi Rao);艾德.萊茵哈特(Ad Reinhardt);瓦利.薩德克(Walid Sadek);亞歷山大.席羅(Alexander Schellow);潘.塞瑞培格納、旺莫利萬計畫(Pen Sereypagna & The Vann Molyvann Project);雪克;尼達.辛諾克羅特(Nida Sinnokrot);佩妮.西奧皮斯(Penny Siopis);蘇育賢;丁昶文、澎葉生(Yannick Dauby);陳梁(Lương Trần);張公松(Công Tùng Trương);曾伯豪、鬼講堂;王虹凱;王墨林、黑名單工作室、區秀詒;克里斯多夫.維弗雷特(Christophe Wavelet);維凱奇(Witkacy);吳其育、沈森森、致穎;帕歐拉.雅各(Paola Yacoub);葉偉立、葉世強;以及其他藝術家(按照英文姓氏字母排序)。
基於各種思想實踐、話語與展演機制的發想及影像生產,2016台北雙年展遊走於異質論述,透過跨域藝術體驗,形塑藝術作品與觀者之間的「關鍵性親密感」;將檔案「文獻」(Archiving)或是「反文獻」(Anti-Archiving)的姿態、記憶模式、解讀與使用、潛在挪用和再現間的關係進行拆解,同時納入對於歷史與文化典範轉移的思辨。透過解密和活化,策展人柯琳.狄瑟涵(Corinne Diserens)所使用之推論性方法,將成為探索美術館穿梭知識體系的催化角色。
本屆雙年展以視覺藝術、舞蹈、表演、電影、召喚歷史的寫作、編輯平台、講座、工作坊等多種形式展現,不僅於館內呈現,更將與臺北的文化空間、劇院、電影院、大學建立合作關係,刺激在地的協同作用。
為忠實反映社會架構及藝術實驗,狄瑟涵將透過2016台北雙年展主題展區進一步思索人類學者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著作《規則的烏托邦:論科技、愚昧與官僚制度的私樂》(The Utopia of Rules: On Technology, Stupidity, and the Secret Joys of Bureaucracy)中的關鍵提問:如何在不失去碰撞力度與批判敏銳性之情狀下,針對官僚制度及其延伸的結構性暴力提出批判思考?並重新思索藝術家彼得.弗利德爾(Peter Friedl)所提出「展示的權力」的系列概念,以及深度思考如何透過具有創造力的意識狀態進一步形塑「解放的地帶」(Liberated Zone)。
此試探性方向有助於開啟一系列主題團塊:
● 展演檔案紀錄 performing the archives
● 演出建築 performing the architecture
● 演出回顧 performing the retrospective
● 集合身體 the collective body
● 遺址的勞動 the labor of ruins
● 公共領域 the public sphere
展覽提供思辨空間,擁抱「公共/公眾」(The Common)重組中的定義,成為解析展覽跟「現實」(Reality)或合作、或對抗的關聯,作為那些即將浮現或不可能到來的現實的檢視取徑;探索美術館如何創造「慣用模式」(Modi Operandi),作為處理藝術資產於日漸擴大的當代歷史語境裡的傳遞、探究其概念與姿態如何被放大接收,如何不斷尋找演變中的「解放」(Emancipation)的行為和形式。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紀念漢寶德,南畫廊舉行「漢字:漢寶德現代書法展」
水彩的「流水席現象」—2023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活水」
臺灣早期重要的女性觀念攝影藝術家 侯淑姿辭世,享壽61歲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從馬克·羅斯科(Marks Rothko)的紙上繪畫看他走向後期抽象表現的過程
2023高雄藝術博覽會南島最大藝術盛會,迎來國內外百餘位藝術家
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公布展名「日常戰爭」,藝術家袁廣鳴以作品隱喻當代生存境況
「藝中求新,新中求藝」跨界引領品牌台灣!「希望、和平、愛」白鷺鷥文教基金會30週年虛實沉浸展演! 專訪董事長盧佳慧!
暫時停擺的卡塞爾文件展-以色列哈瑪斯戰爭為藝術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2024年第11屆X-site計畫首獎由「感想工作室」《林木林》奪得首獎!類比自然,如森林經驗般的自由建築
2023-12-04|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237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2023年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公佈開幕週活動及展覽亮點,展出超過 50 多位臺灣及國際藝術家和音樂人的作品
2023-10-16|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