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1|撰文者:陳乃慈
南韓濟州島四面環海,獨特的地形塑造豐富的傳統文化,但也造成文化交流的封閉性。今年8月,濟州的藝術倉庫和位在萬華的水谷藝術空間首次合作,邀請藝術家、策展人與濟州大學教授一起到萬華駐村,展出9位藝術家的創作。展覽展至8月14日。
8月6日下午在五樓展間,藝術家與策展人參與開幕會,輪流闡述自己的創作理念。藝術家結合台灣、濟州島媒材,表達和台灣締結交流的想法。
藝術家韓碩璟(Sukkyoung Han)常用花卉作為媒材,她收集濟州島和台灣的報紙,切割後製作成繩索,將兩國報紙製成的繩索編織成網絡,夾入來自濟州島的乾燥花,作品《之間》(Between)象徵雙方緊密的文化結合。
具少勇(Soyoung Goo)則是描繪原住民橫木文化(Jeongnang Culture)居民的大門。這個傳統文化在濟州島、印度、柬埔寨等地方都看得到,是古代國際貿易的證明。居民在門口豎立兩座石門,上面各有三個洞口,可以把橫木插進去自由組合,代表主人傳給客人的訊息。
主人把一根橫木放進石門代表暫時外出,幾分鐘以後會回來;插上兩根橫木代表會外出一段時間,如果看到三根橫木被放滿,客人就知道主人整天不在家,不方便登門拜訪。作品《000,100,110,111》將石門和橫木分開排列,觀眾可以想像不同的組裝樣態。
藝術品好比信物 締結文化的貿易網
傍晚5點舉行座談會,南韓獨立策展人白容成(Yongsung PAIK)首先開講,借用「Kula ring」這個概念闡述想法。「Kula ring」是巴布紐亞新幾內亞的商業貿易圈,人們以物易物,彼此表示友好的方法是交換項鍊或手環,遇到下一個人時又再交換信物,持續串流循環。
白容成認為,觀念藝術最重要的是藝術家的創意,需要藝術空間協助藝術家構思創作。藝術空間的交流好比Kula ring,藝術品是交換的信物,有作品才能促進藝術產業發展。
延續白容成的發表,濟州大學美術系學生,以及水谷藝術總監彭才瑄有個問答交流。美術系學生拋出議題,想了解如何持續進行跨文化交流、台灣有沒有傳統的傳說故事。
長期國際交流 需從在地研究出發
彭才瑄回憶和新加坡藝術家陳伶娜合作的經驗,藝術家先透過網路搜尋台灣的資訊,觀看蘇打綠MV時被旋轉樓梯的意象吸引,進而聯想到新加坡的國宅。
台灣和新加坡在1960年代都有國宅的計畫,水谷藝術帶著她進行探查,選定萬華南機場公寓的議題發展成作品,最後舉行放映會。彭才瑄認為,當藝術家來做在地研究,共同研發在地議題時,就有機會延伸長期的交流。
關於台灣的傳說,水谷策展人楊雅翔加入討論,她認為台灣是海島國家,早年漢人移民渡海來台,許多人不幸在黑水溝溺斃,產生拜溺死鬼的習俗。例如金山的十八王公廟,是祭拜17個溺死的商人與隨行的一隻狗,而「姑娘」、「王爺」等名稱,其實也在祭拜死者轉變的人格神。
她豐富的民俗知識讓現場翻譯者驚嘆連連,引發更多關於信仰的討論;交流座談類似腦力激盪,台韓雙方分享彼此的傳統文化,現場笑聲不斷,活動也在熱絡的氣氛中結束。
REFERENCE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紀念漢寶德,南畫廊舉行「漢字:漢寶德現代書法展」
水彩的「流水席現象」—2023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活水」
橫山書法藝術館「弱書道-汪柏成創作個展」 寫時空、畫宇宙 將時間視覺化於空間
橫山書法藝術館「時空題辭」穿梭古今時空以題辭書寫心靈情懷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新媒體藝術家林珮淳受邀參加愛丁堡大學「台灣光點大師講座」,分享「夏娃克隆」啟示與警世
2023高雄藝術博覽會南島最大藝術盛會,迎來國內外百餘位藝術家
從馬克·羅斯科(Marks Rothko)的紙上繪畫看他走向後期抽象表現的過程
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公布展名「日常戰爭」,藝術家袁廣鳴以作品隱喻當代生存境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2024年第11屆X-site計畫首獎由「感想工作室」《林木林》奪得首獎!類比自然,如森林經驗般的自由建築
2023-12-04|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