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打破法律框架 作品偷渡機制外理念

無盡的儀式陳依純羅禾淋台北當代藝術館

2016-09-14|撰文者:陳乃慈

今年秋天,台北當代藝術館在消防系統更新後重新開館,推出第一檔展覽「無盡的儀式」,是羅禾淋與陳依純的雙個展,希望打破科技或國家規範的限制,找到逆向操作的可能。展覽展至10月23日。

羅禾淋表示,在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有既定的流程或步驟,熟悉時會變成既定的習慣,例如面對手機或社群網站時,一定有特定的操作步驟,就像某種儀式,當藝術家選擇破壞框架、逆向行走的時候,在儀式裡是走不到終點的,就好像一場「無盡的儀式」。

轉換影片像素 太陽花影片上傳優酷

一進展間,可以看到羅禾淋作品《口袋中的抗爭》,牆上掛著四張輸出的圖片,代表執行計畫時碰到的四個問題,轉角處則有桌椅、電腦和投影裝置,讓觀眾能坐下觀賞作品。在中國,影音網站會對上傳的影像進行審查,上傳成功後,在影片上會加上浮水印,似乎在侵佔這件作品,讓藝術家產生這項計畫。

羅禾淋在網路上找到太陽花學運的影片,上傳到中國的優酷網,在上傳時影片被審查擋下,被告知觸犯法律。他決定改變影片的像素流動,讓它變得不規則,二次上傳後就成功了。他在展覽現場架設攝影機,讓網站上的影像還原。羅禾淋表示,網路上有許多不合理的機制,希望用詼諧的方法將作品成功偷渡。

在街頭畫上隱形塗料 觀看權交給路人

本次展覽中,有兩件作品由藝術家合作完成,《隱形的方向》分為錄像和繪畫。在新加坡隨地塗鴉是犯法的,藝術家決定挑戰這個機制,由陳依純用隱形塗料在路上畫箭頭,最後會找到一組密碼。羅禾淋則是在晚上拿著UV手電筒尋找。因為用隱形塗料,路上行人不會發現異狀,只在羅禾淋尋找密碼時側目觀看。

藝術家曾和新加坡的駐村單位討論,創作是否會違法?駐村單位認為,藝術家把決定權交給觀眾,除非他們打開UV手電筒才會看到作品,應該沒有犯法的疑慮。藝術家想透過作品告訴觀眾,「我們經常被隱形的方向指引,無意識地朝那個方向去做,要如何打破這樣的慣性呢?」

《拭痕-台北當代藝術館》是在2012年開始執行的作品,兩人在2013年在當代館閉館的晚上,用膠帶繞行觀賞動線,沾黏地上的灰塵、觀眾的毛屑與DNA,將它保存下來,製成膠捲影片和動畫。放大的影像呈現肉色質地,隨著影像的移動,可以看到抽象的線條和斑紋流動。羅禾淋表示,觀眾認定某個物品是展品時,才會去觀看它,想透過把垃圾轉變成作品,打破觀眾的既定印象。

陳依純在新加坡駐村時,觀察到外來移工(客工)的問題。新加坡當地居民認為,緬甸客工在草地吃飯的行為有礙觀瞻,打破了當地的規範。這讓她想到,台灣人看待不同國籍的人、台灣孩子到澳洲打工度假時,也會因為行為、膚色產生隱微的差別看待。全球化的移工議題促使她創作《未來即時客工》這件影像作品。

陳依純表示,在新加坡駐村時,有機會認識當地人、和他們聊天,加上她在台灣會跟外籍勞工閒聊,把聽到的故事重新融合,形成影像文字。前面用大總體的敘事,第二段則是用第一人稱的說法,配上在街頭拍攝的場景,形成眾多移工故事的心境呈現。

無盡的儀式陳依純羅禾淋台北當代藝術館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