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1|撰文者:黃又文
基隆可以說是在山城海港隱蔽之下的寶藏,有豐富的歷史重要性和自然景觀,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這個城市漸漸被遺忘。大家大概也只記得基隆有廟口夜市,但是基隆多元的文化面向尚待被發掘。基隆可以說是台灣的縮影,我們有很多珍貴的寶藏,但因為太習慣了卻往往不知道它的存在。基隆曾經在幾位大導演的電影中風光一時,希望透過視覺藝術可以重新帶來觀看和注目。
電影《悲情城市》中開頭出現的基隆深澳漁港。圖取自Yu-Heng Wang。
在一開始進行《夜市。基隆港》展覽的策劃的時候,希望尋找只有基隆獨有的切入點作為觀看和敘事的主軸。因此「觀看基隆港」便在各種歷史、文化和地景的爬梳之下浮顯出來。
基隆特別缺乏公共空間,海洋廣場和文化中心一樓大廳便是基隆人活動範圍的核心,加上基隆文化中心全台灣最早期的文化中心,因此建築和空間符合設立時代背景,在現今以一個展覽空間來說卻是很沈重的,因此希望能夠透過這個展覽解放這個空間以及對於藝術的界線。所以是貪心地想要霸佔這個主要的文化場域、同時也希望能打破空間界線進入公共空間,因此在藝術家的選擇上,也會希望是他/她們能夠處理複雜的空間、時間和群眾的面向。
康雅筑〈晒魚乾III〉以羊毛氈創作台灣特種及瀕危魚類,提醒漁業過度捕撈的問題。圖/取自nightview_keelung。
吳燦政〈台灣聲音地圖〉捕捉城市角落的聲音。圖/非池中藝術攝。
劉耀中〈靜水深流〉揭開蓋河換地的歷史。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我會先預想希望展覽的面貌和敘事,透過不同類型的媒材和藝術表現形式,期待不論是在地基隆人、造訪基隆的訪客,都可以透過豐富的感官刺激重新思考對於基隆的印象,重新看待這塊土地、認識自己、認識台灣。
六位藝術家中都各自有介入公共空間和群眾的豐富經驗,不論是公共藝術或是短期藝術介入的計畫。在邀請藝術家的時候,是根據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是否適合基隆,或是能和基隆擦出什麼火花的方式去挑選和思考。透過視覺、聽覺和記憶,這六位藝術家的作品將不斷地刺激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重新思考和環境的關係。
在邀請藝術家的時候發現有趣的是,除了何孟娟是基隆人之外,大家都是各自與基隆有或深或淺的關係或是和這座城市有共同回憶,包含當兵、居住或旅行。因此希望透過熟悉和陌生的視覺經驗來探討基隆,這六位藝術家和城市的淵源和回憶剛好在熟悉和陌生的擺盪之間變得有趣,觀眾透過藝術家的眼睛也能夠感受到共鳴。
六位藝術家之間看似無關用各自的角度去看基隆,但其實彼此互呼應。
涂維政和何孟娟用不同的視角從微觀和翻轉的角度來看基隆地景;而吳燦政則是用聲音去紀錄台灣地貌和城市地景的消逝與變化;又比如康雅筑透過台灣特有種的魚類為主題的羊毛氈雕塑;和程仁珮的以未來食物想象為題的飲食實驗<下一餐>共同討論飲食文化和環境污染對海洋造成的影響。
程仁珮<下一餐>想像未來食物的樣子,充滿諷刺。圖/夜視。基隆港提供。
劉耀中和何孟娟的作品也形成另一種空間對話。
劉耀中的<靜水深流>設置在旭川河口,以藝術品的設置位置來說或許不是那麼理想,但是卻是這件作品最好、最適合的一個位置了。它在城市的陰暗面照亮黑暗,卻又給予希望;何孟娟則是在畫面中將市民嫌惡的一面化為美麗的風景。
何孟娟<女孩-小南>以跌倒的角度看基隆。圖/夜視。基隆港提供。
一座城市偉大不是因為建築,而是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居民能夠包容所有人。就像基隆如同三面環山形成的擁抱姿態接受所有人。就像<女孩-小南>一樣,當我們看一件事情如果能拿掉先入為主的觀念的時候,換個角度你可以看見這個城市美麗的地方;也或許能像<靜水深流>一樣,讓你重新看見這個城市需要從你我開始改變的一小步。
藝術家們在做<夜視。基隆港>展覽的時候,也像參觀者一樣,重新認識了這座城市。
比如涂維政曾經在基隆服兵役,在退伍之後就鮮少有機會造訪基隆。因為作品製作的關係又重新開啟了契機,陸續來往了基隆數次。城市的面貌或許變得很多,但對於藝術家來說或許是再次與腦海中的記憶相遇、再重逢、重新建立關係。
而參觀者也是透過藝術家的作品印證自己和基隆的關係,這座城市變得陌生又熟悉。看到許多年長的觀眾在<影像銀行>前面仔細審視每個畫面,在<台灣聲音地圖>聆聽鐵軌穿過平交道的聲音;也有曾經是跑船的觀眾和我們分享他在世界各大港口與基隆港的回憶;或是在馬祖服兵役在基隆搭船的長輩分享在當兵的故事。
涂維政<影像銀行>邀請觀眾尋找城市與記憶被遺忘的角落。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涂維政<影像銀行>邀請觀眾尋找城市與記憶被遺忘的角落。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每段回憶都是如此珍貴而難得的學習與分享,而這正是《夜視。基隆港》展覽期待藝術與群眾和基隆發生關係的契機。
《夜視。基隆港》
「夜視。基隆港」源起於基隆港特有的都市地貌,由策展人黃又文策劃,藝術製作團隊Y TEAM製作執行,邀請六位台灣當代藝術家:何孟娟、涂維政、吳燦政、康雅筑、程仁珮、劉耀中,透過攝影、裝置、錄像、聲音、行動等媒材,介入基隆地景和人文地貌;以互動形式邀請觀眾重新觀看日常居住的城市。
時間:2016.09.24 - 2016.10.23
地點:基隆文化中心一樓大廳、基隆港周邊
Facebook
Instagram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藝術的洗腦與洗腦的藝術
詮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板塊之視域,中國嘉德2022春季拍賣會以「5+5+5:中國當代藝術特展」特別專題,隆重呈現!
(影音)眾神、信仰、地獄、幽魂—臺南市美術館夏季迎接法國大展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挑戰你的膽量!
桃源國際藝術獎入圍名單今揭曉,來自8國橫跨歐亞、美洲15位藝術家,明年3月齊聚桃園盛大展出
【第20屆台新藝術獎】牯嶺街小劇場節目橫掃二獎項 人力飛行劇團《感傷旅行》、《王子.哈姆雷特》兩作品獲獎豐收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以遊戲引擎動畫創作獲視覺藝術獎
「極微輸入:演算音像集」音像藝術節集結國內外近20位電子音樂家與藝術家,7月1日C-LAB登場!
ACC 台灣2022年獎助計畫受獎人名單出爐,共8位/組藝術家及團體獲獎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7/2週六下午2點 獎項揭曉線上直播
藝術家張恩滿登德國卡塞爾文件展,從「非洲大蝸牛」探討臺灣原住民面對入侵物種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父親的錄影帶_碧兒不談》| 楊登棋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時事觀點【第20屆台新藝術獎】牯嶺街小劇場節目橫掃二獎項 人力飛行劇團《感傷旅行》、《王子.哈姆雷特》兩作品獲獎豐收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以遊戲引擎動畫創作獲視覺藝術獎
2022-07-02|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