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謝德慶談《戶外》 母親是影響藝術創作最重要人物

謝德慶戶外1981-1982

2016-10-19|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

「行為表演與觀念藝術在一九七零年代如同一枚銅板的兩面。一方面是拒絕美學化的藝術客體,藉以批判藝術的意義;另一方面是尋找各種方法去對於藝廊空間的限制,提出詰問。」評論家羅思里.戈柏格(Roselee Goldberg)提出這樣的觀點,為1970年代的藝術氛圍作出總結,提供謝德慶的作品《戶外》研究一項重要的參照。

人類在文明發展中被長期保護,導致身體往往被馴化、失去警覺,以至於漸漸失去求生的本能。謝德慶的作品《1981-1982》,俗稱《戶外》。規則是在一年的時間裡,藝術家「不進入遮蔽的空間,包括公車、地鐵、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無論四季的嚴冬酷暑,他都必須在戶外。

「生成」就是「事件」的過程

謝德慶並不否定都會的生活,因此不以野外求生做作品,而是在都會邊緣尋找生存出路。他並不將人類的動物本能,當成本質;他激發人的動物潛能,但不強調動物性。他反而是強調卡夫卡的小說、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繪畫以及亞陶的「殘酷劇場」中,如同德勒茲所謂「變成動物」的「生成」過程。這個「生成」過程不是物質性,而是生存的可能性,也是尋求人的或藝術的流動本質。「變成動物」的「生成」過程是把抽象的動物理式(Idea),持續不斷地「生成」各種稱之為動物的可能,而這些可能性是穿透日常現實,轉化為藝術內在真實。

謝德慶不管酷暑或嚴冬都在戶外,這是比街頭流浪漢更徹底的行為。而紐約在1980年代後來也有大量的流浪漢在街頭出現,謝德慶的作品因而顯得深具時代意義。他也因一年的流浪,對流浪漢或街頭行乞者的處境艱難感同身受,而有「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在後來的歲月裡,他看見路旁行乞者,總要分一點錢給他們,這也是基於人道關懷的同理心。

我的母親就是上帝

除了文學家思想的影響,謝德慶指出影響他藝術創作最重要的人物,主要不是來自藝術界的任何大師,而是來自於他的家庭,他的母親。

謝德慶的母親給予愛的力量,是衝破難關的信心來源。母親「變成上帝」,是在謝德慶「演現的」行為藝術中的多變以及精神的合一。

謝德慶在創作《戶外》時,有一件事情讓人印象深刻:他走著走著,經過一座教堂,裡頭的牧師向他傳道,邀請他進入教堂做禮拜,但因為自己訂下了不進入遮蔽建物的規定,所以無法進教堂;另一方面,他其實本來就不願意進教堂,由於謝德慶的母親是虔誠的基督徒,從他小時候就向他傳福音,耳濡目染。所以他簡短回答:「我不進去⋯⋯我的母親就是上帝。」(文章節錄自田園城市《磋商之繩:謝德慶的行為藝術1978-1999》)

作者/許瀞月  編輯/林鈺芸

謝德慶戶外1981-1982
REACTIONS
喜愛

2

好美

0

0

1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聯展藝文跨界時事觀點

走入嘉義圓林仔生態社區 新型態戶外節慶「走走春生活實驗節」登場

2023-05-15|撰文者:走走春生活實驗節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