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斑蝕皮相之下 - 張家駒的木雕作品

張家駒木雕

2009-08-12|撰文者:洪劭涵

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長,張家駒的作品似乎以緩慢的節奏,自隱晦而抽離形象的境地步向深層的現世性。1980年代末期,他的作品呈現為簡潔明瞭、少量敘述性的飽滿形體,單純明快的表情使觀者不必做太多的字句推敲,而需要以身體來領略感受作品的量感、律動感。1990中期之後,具象人體與幾何型體之間的玩味辨證成為了創作關切點,也正是在這段時期中,「殘缺」的概念漸漸成為作品要素 -- 扭動的蒼白人體/女體和無生命的塊體並生相連,人體並非完整呈現,他們彷彿是未完成的,更像是被刻意截斷撕裂的。1990年代末期,飽滿完整的型體再度出現,擬生物性的塊體往往與符號性的塊體相結合,形就極富趣味性而沾染超現實色彩的作品氛圍。

及至1999、2000年,張家駒於台南藝術學院創作了「皮相系列」,此刻,作品的現世性已昭然若揭。從靈與肉二分的觀點出發,殘留的、可見的、變動的、虛假的「皮相」被作者設計各種情境來形塑呈現,或是殘缺的身軀、或是堆疊的表皮、抑或是一張披掛於展示台上空洞的臉。作者藉由這些皮相 -- 更確切的說是對皮相的想像與再造,對人性進行了強烈批判,對現實社會之假象與虛偽控訴撻閥,也極為可能地正對著創作本身,展開了一場內省思索 -- 究竟創作是否觸及了那皮相以外不可名狀之物?還是僅僅再現了皮相?

2005 年後,張家駒暫時捨棄了石材,選擇更具溫感與人性的木質來進行創作,作者依然擅於將柔軟不規則的人體與幾何冷硬形體(往往是台座)相結合於作品中,這種剛與柔、有機與無機間揉合互滲而產生的協調感,是張家駒許多作品可見的鮮明特質。此時期之創作主題延續了「皮相系列」,以人性為焦點,以人體為託寓物,卻更加著墨於「殘缺」的概念。觀者可窺見大小不一的孔洞遍佈於扭曲的人體上;正因為是木材,使得這些孔洞不似由人工刻意斧鑿而成,它們的分佈樣態與環形木質紋路如此協調、如此渾然天成,像是曾被蟲子蛀食、有如自然腐朽所造成。這般的錯覺加強了作品的有機性,彷彿我們可以預期隨著時間推移,所有的孔洞將不斷加深、擴大,最後形體將支離破碎,灰飛湮滅於塵土。

滿目瘡痍的透雕人體乍看之下呈現了某些殘酷而誇張的詩意與快感,卻是一種再真實不過的隱喻。人體上滿佈孔洞的殘缺,是外在加諸其上的趨力,也可能是人性本身所隱含內在惡質趨力所造成,殘缺一如宿命,將永劫不復地剝蝕、腐化。但若我們回歸「皮相」的思路,這些註定毀壞破敗的軀殼,意味了人類的薛西佛斯精神,不但無損人性的尊嚴,反而將之推向了悲劇的崇高性;因為軀體的腐壞僅是皮相的腐壞,不可見的人性、不曾磨滅的精神在軀體破敗過程中將被鍛粹得更為堅韌。今日張家駒的作品,若說是經過深刻的哲學思辯而來,不如說是對於真實生命的回顧、現實生活的體悟歷練所造成。

張家駒木雕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

日本國寶級雕塑家舟越桂因病辭世,享壽72歲

2024-03-30|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2725

焦點新聞

特展

以貓狗為主題的「極度日常」,屏東看海美術館呈現日本木雕藝術家之作

2024-03-25|撰文者:原物創意 OICART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