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16-10-26|撰文者:李昱昕

「為什麼要畫死魚、洋蔥和啤酒杯呢?畫女人美多了呀!」—瑪莉‧羅蘭珊(Marie Laurencin)
20世紀初期,儘管當時古典畫派未退,馬諦斯(Henri Matisse)的野獸派、畢卡索(Pablo Picasso)的立體派等藝術新潮崛起,羅蘭珊仍以柔和的色彩和優雅的筆觸走出自己的路,成為與畢卡索、布拉克(Georges Braque)等大師齊名的女性藝術家。
羅蘭珊。圖/取自Wikipedia
生為「私生女」的羅蘭珊,1883年生於法國巴黎,由於母親長年情緒陰鬱,在缺乏雙親關愛下度過悲涼寂寞的童年,她曾感嘆:「青春是何等陰鬱的年代。」直到少女時期,母女關係才逐漸轉好,在母親的薰陶下,沉浸於詩歌與繪畫的感性世界中,可說是羅蘭珊人生的轉捩點,影響甚深。
羅蘭珊以畫家為目標,進入安貝爾學院學習傳統繪畫。在此結識畢卡索,加入立體派大本營, 與畢卡索的好友、法國詩人阿波里內爾(Guillaume Apollinaire)陷入熱戀。受到他們的影響,羅蘭珊開始嘗試野獸派與立體派的畫風,但她保留女性柔美圓弧的線條,色彩也多選擇粉嫩淡雅的顏色。
後來,羅蘭珊與德國男爵魏傑恩(Otto von Watjen)閃婚,但一戰爆發、德法兩國交火,她被指控為德國間諜,逃亡到西班牙。婚後夫妻不和,情人阿波里內爾從軍因病去世,自己被困在異鄉生活,精神上的鬱悶呈現在畫作上背景以昏暗的灰色為主,畫中女子的姿態與眼神多呈現抑鬱的心情,如《舞蹈》(La Danse, 1919)。
《排練》(The Rehearsal圖/取自Wikiart
離婚後,羅蘭珊結束7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此時的上流社會熱衷於文化與藝術,她幫許多貴婦、名媛畫的肖像畫蔚為風潮,羅蘭珊成為巴黎社交圈炙手可熱的畫家。除了肖像畫外,此時期有不少以女女為主題的畫作,她也不諱言自己是雙性戀者。
《吻》(Le baiser, 1927)圖/取自Wikiart
羅蘭珊的畫多用粉嫩色系,但她對粉色和藍色情有獨鍾,她認為愈是高尚、有才華的人愈喜歡藍色,在《吻》(Le baiser, 1927)這幅畫中,她便以藍色點綴,為畫作增添優雅的氣質,而粉色對她來說,代表了美與對巴黎的思念,如《被困住的女子》(La Prisonnière ,1917)中,粉色的網代表有家歸不得的心情。
羅蘭珊曾在《鎮痛劑》(Le Calmant, 1917)一詩中寫道:「比死去的女人更可悲的,是被遺忘的女人」,如今羅蘭珊成為20世紀藝術家中最難被遺忘的女人。
Marie Laurencin, (b) 1883.10.31~(d) 1956.06.08

瑪莉‧羅蘭珊Marie Laurencin女人藝術家生日快樂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4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