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人物

臺大藝文中心 邀請藝術家重新詮釋校園:專訪藝術家涂維政,談臺大創作計畫「身體測量」

臺大藝文中心身體測量涂維政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徵件計畫

2017-09-12|撰文者:王玉善

生活中我們透過各種不同的工具為物件、空間進行測量,讓這些被測量的對象有個數據,以便我們有一個可以評量與統一的標準,在這個看似客觀且理性的準則當中,其所衡量的標準,是由人為其訂定的範疇。因此,當我們反過來以人作為工具來測量空間、環境等面向時,我們延伸出了更多新的概念。身體測量涉指並非僅有數據呈現,而是建構出了人與人之間,以及環境、空間、城市、社會等因素下,相互交叉所產生的意識語彙。在自身被去中心化的同時,我們看見了世界更多元的樣貌。

本次身體測量在臺大社會科學院大樓舉行,該建築為台灣第一棟被認定為公共藝術的建築作品,由伊東豊雄設計。該建築以立面的玻璃環繞四周,讓室內獲得良好的採光,因此當我們身處在空間內,能充分感受到外在環境的氛圍,為建築與環境相互融合的良好案例。另一方面,屋頂以幾何學的形狀設計,並將其概念延伸到了周遭的植栽、水池、步道的圖案上,為這個擁有傳統與歷史感的校園帶來嶄新的面貌。

臺大社會科學院大樓外觀。圖/ 臺大藝文中心提供

為了讓大眾認識與發掘臺大校園的美與找出不一樣的樣貌、格局,同時了解社會科學院大樓設計上的特殊性,臺大藝文中心與社會科學院共同推出【藝術之窗】尋美計畫,其中也涵蓋了本次涂維政老師的臺大創作計畫-身體測量,透過一連續的校園藝文之旅,讓我們共同探索校園更多不同的樣貌。

臺大社會科學院大樓外觀。圖/ 臺大藝文中心提供

本次主辦單位相當的貼心,將流程分為兩個面向詳見活動連結

(一)、身體測量活動(分為【身體測量】一般組【身體測量】特技組)。

(二)、徵件計畫。

民眾可以擇一報名,或者兩者一起參加,讓忙碌的現代人有了更多參與的機會,同時藝術家會選出前三名,並獲得特別的獎品乙份。此外,本次活動當中特別安排了肢體感覺工作坊,讓我們在參與之前,先釋放其它感官的敏感度,對於當天的活動執行會有更深刻的體驗。

肢體感覺工作坊。圖/ 臺大藝文中心提供

接著,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個行為藝術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帶來的特殊意義吧!本次我們特別邀請到了該計畫的主持人-藝術家涂維政,涂老師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造形所,曾獲「台北美術獎」、「台新藝術獎評審團特別獎」等,在國內外美術館及各大單位皆舉辦過個展及聯展,作品從形式到概念皆具有多層次的意義。

藝術家涂維政。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身體測量活動形成之因

這個活動最初的概念來自於體罰,涂維政指出早期在高中任教時,都還有以體罰作為處罰的方式,特別是表現不好的班級在升旗完之後,會被校方留下來指導,常見的項目是「伏地挺身」。但在日積月累之後,學生們對於這個動作已經習慣,也感覺不出來有什麼特別之處。

因此,有一天他就想到以另一種動作讓學生可以靜下心好好的思考自我。他要求學生躺下,閉上眼,開始進行基本教練,他發現學生在面臨到這些前所未有的身體感時,產生了有趣且對這個動作感到奇特的面容。之後,涂維政將處罰、課程、遊戲相結合,並由靜態轉往動態,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學生們對於處罰感到非常有意思,同時促使藝術家開始研發這個課程的內容。

身體測量。圖/ 臺大藝文中心提供

涂維政指出:「有一次我在課程當中請每位同學閉上眼睛,並在三十秒後舉手,但每個人的感知不同,有些人都到將近一分半鐘時,仍尚未舉手,可見每個人對秒的概念有所差異。我發現當我下同一指令時,每個同學表現出來的結果完全不一樣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日後我也加入更多具象的概念在課程當中。

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涂維政發現這個理解自身與環境的動作,可以開發學生對於探索事物的感知能力與想法上的創新,讓參與者不受到過往既定成規的束縛。

身體測量。圖/ 涂維政提供

參與者能從中獲得的面向-異質的身體感

涂維政說明過去在美術課當中常見的現象:「我們發現學生對於環境無感,學生們畫出的蘋果大多長的一樣。我想要讓學生可以用心去感受到自己與環境、靜物之間的關係,而非僅僅將藝術創作以公式化的方式呈現。」也就是說要意識到自己主體的存在感,並與環境產生連結,觀察到所處周遭的特色以及差異性、細節,讓身體感延伸到更多的面向。如同涂維政所述:「(一)、創作者要意識到自己主體性的存在以及與環境的差異在哪邊。(二)、從差異性延伸到我們怎麼去觀看社會、環境和我們自身的關係。

身體測量。圖/ 涂維政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將這個活動擴大到計畫機緣,來自於2010年,藝術家在上海外灘美術館展出時,邀集當地居民參與其中,重新認識自己所處的城市。在執行這個計畫之前,涂維政指出:「剛開始我對這個環境也不熟,那麼我要如何拍攝照片呢?因此,我也要先認識這個環境,並跟它交談、產生關係與戀愛。在這個過程當中,會有幾層的關係要處理。第一層是產生關係,第二層是創造出觀眾跟這個環境間獨一無二的經驗。

最終每個人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結果都不一樣,同時喚起了個別身體感知上的差異。

涂維政,《城市景觀與人的測量影像》,攝影,上海外灘美術館,2010年。圖/ 涂維政提供

將身體視為工具進行測量的過程中,在選擇地點、物件等方面,是否有其特殊的需求?

本次的活動當中我們分為團體的身體測量活動個人的徵件計畫,在團體的表達方面,藝術家指出每個建築物都有其特殊的線條與結構,我們要找的是空間中獨一無二的質感與物件,並彰顯人跟環境的關係以及建築的特色。如涂維政提及:「我們要以非常細膩的方式去觀察環境,尋找到獨一無二的場景,並在其中比較出相對的重要性是什麼。」

而在個人的徵件計畫當中,主旨在於:「找到自身在環境裡面獨一無二的身體經驗,試圖拍出具有身體挑戰性,但是又有環境獨特性的照片。讓我們與環境發生肌膚之親。

身體測量。圖/ 涂維政提供

身體測量(個人徵件)。圖/ 臺大藝文中心提供

預計本次在社科院的身體測量活動之表現形式

藝術家指出,過去自己經常來臺大,並認為自身對於此區已有一個很高的熟悉度了,但往往在這個過程中,身體是無感的。因此,當我們換另一個方式來觀看臺大,會發現出更多不同的美與特殊性。

社科院本身的建築量體非常的大,對於本次活動的進行會是一項挑戰,其是由多種空間結構相互連結而成,如長廊、大的玻璃帷幕、圖書館、中庭、花園等,這些都是社科院不可忽視且獨具特色的景緻,特別是在這些通透的內外空間中,營造出了虛實的空間觀,或者是以人去填補草地與草地之間的走道,如此草地本身的存在感,就更被突顯出來。

藝術家指出:「我們要以人去測量這虛實之間量感,並將其差異性表現出來。同時將多重的空間觀體驗給觀者。

社科院虛實之間的空間觀。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社科院虛實之間的空間觀。圖/ 非池中藝術網攝

徵件計畫中提及以黑白濾鏡及臉部放鬆無表情來進行創作,這樣的安排是否有其特殊的意義呢?

之所以在徵件過程當中提到以黑白濾鏡及臉部放鬆無表情來表現,用意在於讓人均質化,同時轉為工具的狀態,以更為客觀的標準來看待每個測量對象,延伸出更多自身對於環境的詮釋方式,並帶給觀者不一樣的視覺經驗。

身體測量(個人徵件)。圖/涂維政提供

看完上述的作品與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及手法時,我們會發現從對環境的觀察到執行的過程及結果的呈現,人與環境、空間、建築相互交錯下的型態都不一樣,因此每件作品所呈現的概念也不同,而這個差異性也顯示出了當代的人文、社會、環境間的牽絆,甚至可以直達自我內心意識中的想法。如在藝術家在上海外灘拍攝時,發現該地區保留了租借時期的建築特徵,因此那次拍攝時對話的對象為時間。

是不是一個很有趣的藝術表現方式呢?快讓我們一起參與其中,並認識這個在臺灣擁有長久歷史的校園吧!同時了解臺大社會科學院帶來的嶄新樣貌!

活動列表

09/29 【身體測量】肢體感覺工作坊 (臺大雅頌坊)

09/04 【身體測量】影像徵件(10/8截止)

10/01 【身體測量】一般組(臺大社科院)

10/06 【身體測量】特技組 (臺大社科院)   

臺大藝文中心身體測量涂維政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徵件計畫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美術館藝文跨界

白日夢百科全書 Vol.2 突崩——臺大學生徵件成果發表

2021-12-14|撰文者:臺大藝文中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