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6|撰文者:黃子軒
「如果每一個人都向另一個人要一個安全感,誰還會多一個給別人呢?」――琪琪,楊德昌《獨立時代》。
我們是否都曾有過「不被了解的時期」?楊德昌認為其創作力應當歸功於那段時期,始終支持他的是其對六〇年代人性信心與關懷。楊德昌擅長將西方電影觀念與台灣傳統電影美學相互結合,著重於人性的理性剖析,以極富思辨卻不失哲理的鋒芒敘事,電影題材往往偏重於人際關係與家庭生活的描述。
1947年11月06日,楊德昌生於上海。兩歲時,父母為了逃避戰亂舉家移民至台灣,於是他的童年就在國民黨戒嚴的白色恐怖時期渡過。而後在美國讀工程的日子裡,一次無意的觀戲卻讓他得到電影的啟示,是 韋納.荷索 (Werner Herzog)的《阿基爾,上帝的憤怒》(Aguirre, the Wrath of God, 1972),他證明精彩的電影是可以一個人做而不必倚賴巨大投資,或者直白地說,這讓楊德昌明白了電影原來可以這樣拍。
1982年,楊德昌被中影啟用為導演,與柯一正、張毅、陶德辰合拍《光陰的故事》。楊德昌拍攝的段落《指望》最為令人驚艷,它脫離了單線敘事的常規,而採用其電影風格的一大特色――多線敘事,對鏡頭和燈光的運用更是成熟,這使他與侯孝賢齊名,被公認為「台灣新電影」重要先驅之一。
1983年,他創作第一部劇情長片《海灘的一天》,以複雜的敘事結構,討論社會轉型中的女性議題及轉型後都會空間對人的影響,這在當時引起諸多討論,這部作品被認為是台灣新電影里程碑中最重要的電影之一。
1991年改編自真實事件的半自傳色彩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上映,我們看見楊德昌對自己青春歲月的回憶竟如此冷酷,就好像懷著夢想的少年被世界打得粉碎的深刻體驗。
2000年的《一一》使楊德昌的電影處境看來更為明顯,他是個寂寞的導演,儘管作品的技術層面與藝術創作性都極高,在票房上卻總沒有起色。也因此在台灣沒有人願意投資,也沒有觀眾。導致《一一》這部作品雖是用日本資金拍出的台灣電影,卻不被當時的新聞局承認。
2007年,楊德昌因病逝世,享年60歲。如果他還在,現在的影壇會如何發展?現今的台灣是否願意接納這類型作品?楊德昌導演的電影作品並不多,只有八部,卻象徵了台灣電影的巔峰。《楊德昌電影研究》一書的作者黃建業更認為:「楊德昌最大的貢獻便是主導上世紀八〇年代初台灣新電影運動。」因此更有人將它譽為「新電影運動的旗手」。
楊德昌,(b)1947.11.06~(d)2007.06.29
REFERENCE
【圖源】Wikipedia(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圖源】Wikipedia(恐怖分子)
【圖源】Wikipedia(青梅竹馬)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紀念漢寶德,南畫廊舉行「漢字:漢寶德現代書法展」
水彩的「流水席現象」—2023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活水」
臺灣早期重要的女性觀念攝影藝術家 侯淑姿辭世,享壽61歲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從馬克·羅斯科(Marks Rothko)的紙上繪畫看他走向後期抽象表現的過程
2023高雄藝術博覽會南島最大藝術盛會,迎來國內外百餘位藝術家
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公布展名「日常戰爭」,藝術家袁廣鳴以作品隱喻當代生存境況
「藝中求新,新中求藝」跨界引領品牌台灣!「希望、和平、愛」白鷺鷥文教基金會30週年虛實沉浸展演! 專訪董事長盧佳慧!
暫時停擺的卡塞爾文件展-以色列哈瑪斯戰爭為藝術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術評論
當代藝術美術館不可錯過的夏末派對! 「Live a Life — MOCA生活風格派對」 突破傳統花漾創意成年禮,跨界聯慶當代館18歲生日快樂
2019-08-30|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