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5|撰文者:陳乃慈
非空間創造宇宙初始的自由混沌
謝貽娟原本就對藍色有深度的喜愛,1997年,一次在開往西班牙的火車上,看到窗外天與水映照出不同層次的藍色,純粹的光影,從此映照在她的心底。
展覽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作品細部。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著名的「粉末系列」是她的顛峰之作,以皺褶、銘刻般的線條構築為圓環,深淺不一的藍,手裹粉末拍打、暈抹而成,在畫面上形成閃爍、跳動的視覺感。
畫面上的圓,與謝貽娟的創作理念「非空間」(Non-Space)有著深度結合。林清汶說明,「謝貽娟的創作核心,源自東方的太極思想。那是渾沌之初,萬物正要萌發的開始。人的初心和地球初始時的情形是相似的,也充滿自在不拘的想像空間。她認為這就是藝術的本質,用這個概念來進行創作。」
使用礦石粉,是因為這項媒材歷史悠久,與地球初始的時間趨近。謝貽娟於非洲找尋礦石原料,深淺不一的藍,都源自不同的產地,向廠商購買後自行研磨。
藝術家所使用的藍色礦石粉。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Jo Hsieh 《None-Space M1》 1996 57x77.5cm 複合媒材、紙。圖/采泥藝術提供。
謝貽娟《None-Space T57》 2001 21.5x15cm 照相腐蝕版畫、紙。圖/采泥藝術提供。
REACTIONS
0
1
0
0
2
熱門新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