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6|撰文者:陳乃慈
近年來,社會對各式議題的關注與日俱增,台北當代藝術館也藉由議題性的展覽,呈現更多元的聲音。「還原-土地之歌」展出8位藝術家的創作,主題引自去年10月開始在二二八紀念公園舉辦的「還原─土地之歌:凱道部落藝術接力駐地行動」,表達對土地開發、自然破壞的隱憂。
藝術家與開幕嘉賓合影。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大自然。」--保護國際組織
在此次展覽中,環境開發與背後的權力拉扯,是藝術家主要關懷的對象。他們大多居住在花東地區,眼見蘇花鐵路穿透山脈、台東美麗灣渡假村爆發開發案、亞洲水泥挖礦…等爭議層出不窮,以藝術創作的方式,喚起觀眾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伊命.瑪法琉與他的作品《穿透》。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美術館廣場外,矗立著卑南族藝術家伊命.瑪法琉的雕塑。他以大型木雕組構成山脈的象徵,彎曲的水管穿過雕塑,就好比快速開發下的產物。人們追求便利與快速的交通,以炸山洞的方式開闢道路,「回饋就是用土石流來把人帶走」,是人與環境拉扯後的代價。
饒愛琴和她的作品《標記.放線》。圖/左:非池中藝術網攝;右: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饒愛琴用紅色棉線、旗標佈滿展間,棉線彼此糾纏,難以將它們解開。她說明:「這件作品在講的,是人們很喜歡做記號、劃範圍,這是你的、我的、他的…人從來只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但土地不應該被劃分成誰的東西。」在線與線的交界處,劃分出許多範圍,甚至是一處處陷阱。早期人們為了求溫飽,才會設立陷阱;現在卻越設越多,在貪婪中得不到滿足。
饒愛琴形容,在創作的過程中,自己也逐漸被困在作品裡。「人其實不用那麼複雜的」,當你要的太多,反而越容易陷在自己產生的麻煩裡。
王郁雯和她的作品《大風吹》。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另一件攸關著權力鬥爭的作品,則是王郁雯的《大風吹》。她以蠟將小型電風扇封存,放置在板凳上,在膠帶的纏繞下彼此交錯。電風扇被封存後,將無法發出公平正義之聲;作品隱喻人們習於佔據自己的位置,為了保留一席地位,私底下互相觀望,或是在檯面下糾結、使出各式各樣的舉動。
林琳《結繩記事系列-我家山上有座游泳池、海上飄來的白色惡靈》。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琳的創作經常與神話元素結合,這次則以盛裝魚兒的水泥盤,隱射亞洲水泥開闢太魯閣山區礦場,對外宣稱「挖山可以養魚」的言論。
劉曉蕙和她的作品《有河氏》。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劉曉蕙《有河氏》。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居住在花蓮的劉曉蕙,則拍攝水連溪從水源地到出海口的景觀,創作六頻道錄像。劉曉蕙希望還原人類在自然環境中,和河流共處的最初狀態,作品取名《有河氏》,一個人扮演著河邊的居住者,並以景觀裡的橋樑,象徵人與自然之間交流的媒介。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潘小雪表示,從去年的「羅莎的傷口」、「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到今年的這檔展覽,都反映了當代館對社會的關懷,這也是國際藝壇都在進行的面向。不過,如何以當代藝術的方式,將還未落幕、還未下定論的議題呈現給觀眾,也是展覽籌劃的一大挑戰。展覽將展到3月18日。
REACTIONS
0
0
0
0
1
熱門新聞
1
2021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策展徵件開跑!
先聲奪人「潮」!ONE ART Taipei 2021 藝術台北中的人流、金流與潮流(1/16更新展位銷售成績)
「非現實的真實存在」羅展鵬繪畫中所覺知的萬物因果
2021迎接「波依斯年」:為紀念約瑟夫·波依斯百年誕辰 德國各地整年舉辦超過20檔大型展演
低眉藝術 (Lowbrow Art) 到潮藝術:一種被學院忽略、被市場追捧的當代視覺表現
「『自由』與『多元』是國內外創作環境最大的差別!」 ─ 台灣收藏家側寫系列之七
忠泰美術館《殘山剩水》當代藝術展 疫情時代中提問「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
書畫鬼才 黃明勝 「藝氣磅礡」書法與篆刻個展 長達2,700 公分長卷棉布 首度大氣呈現
彭譯毅的[一 一]以建築材料書寫藝術日記
韓國最具影響力藝術家金昌烈逝世,享年九十一歲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美術館藝術跨界時事觀點首本集結歷屆獲獎作品,喚醒未知的感官新可能 北美館《走入.走出:X-site 2014-2020》專書問世
2021-01-15|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