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翻轉藝術的可能和想像!第二十屆臺北藝術節 強調群聚參與、跨界對話

臺北藝術節鄧富權臺北市文化局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2018-08-09|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 編輯整理

2018臺北藝術節 18國30檔展演 為了藝術在一起

今夏,在一起感受最多元的藝術體驗!2018臺北藝術節在今年邁入第20年,首次由國際策展人鄧富權擔任,以「ASSEMBLY為了__ __在一起」為主題,邀請18國跨領域藝術家,於8月8日至10月21日,推出16檔售票節目、14檔免費節目,在中山堂、城市舞台、水源劇場及臺北藝術大學等處展開為期近3個月、總計124場的精彩展演。
2018臺北藝術節本屆策展人及藝術家們。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2018臺北藝術節本屆策展人及藝術家們。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臺灣、日本、南韓、香港、澳門、菲律賓、澳洲、德國、波蘭等各國藝術家於8月9日齊聚中山堂,並由明日和合製作所帶來《山高流水之空中》精彩片段,共同為2018臺北藝術節揭開序幕。臺北市文化局局長鍾永豐表示:「今年的臺北藝術節非常亞洲,充滿活力,進行各種新的嘗試與冒險,新的LOGO、首次邀請外籍策展人擔任、開放性的主題等,希望未來藝術節繼續能做為社會參與的媒介和動力,成就臺北市多元社群融合的活力。」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鍾永豐。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鍾永豐。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今年起,臺北藝術節開始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統籌規劃,北藝中心總監王孟超表示:「今年,我們用藝術佔領中山堂,直到9月9日,臺灣及國際的年輕藝術家們將在此發揮創意,在不同的空間,如迴廊、走道、表演廳、咖啡館等,帶來各種有趣的展演。透過藝術,希望增進不同社群的互動,並提出對未來的想像。
2018臺北藝術節由來自新加坡的策展人鄧富權策展,提出充滿想像的「ASSEMBLY為了__ __在一起」為主題,以臺北中山堂為今年的展演基地,規劃「藝術前進中山堂」、「共想吧Think Bar」及「國際共製」。鄧富權表示:「ASSEMBLY是聚會的意思,如生日派對,一個很開心的ASSEMBLY。今年是20周年,我設定的節目主軸是把藝術的框架打開,和社會密切對話,強調『社群參與』,所以很多節目會讓素人、社會弱勢團體參與演出。空格不是由策展人給答案,而是要讓藝術家和觀眾們運用他們的想像來自由填空,透過藝術群聚對話,共同思考未來。」
臺北藝術節策展人鄧富權。臺北藝術節策展人鄧富權。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國內外團隊齊聚 翻轉藝術的可能

第20屆臺北藝術節企圖翻轉觀眾作為純觀賞者的習慣,開啟觀眾與表演之間全方位的互動與多層次的參與,展演涵蓋戲劇、舞蹈、合唱、音樂、馬戲、講演及馬拉松派對等,各種互動式,沈浸式,遊戲式的表演型式,增進不同社群之間的對話與連結,發揮藝術的影響力。
中山堂是本屆藝術節的基地,聚集各類表演者,用各種展演震動這個空間。沉浸式劇場除了《山高流水之空中》,還有《金錢眾議院》;用音樂表達自由的《夢想發聲》、《噪集》;舞動肢體的《歡聚今宵》、《放跑馬拉松》;跨領域演出的《島嶼酒吧》、《但是又何Night》;以及精采的雜耍舞台《釘孤枝雜耍擂台》。
《山高流水之空中》,以「倡議」為主軸,延續中山堂從議會空間到藝文場域的歷史脈絡,將藝術創作與空間概念連結在一起,帶領觀眾共同參與一場「另類會議」,體驗社會資源分配及民主議會的程序。
英國克萊德劇團(Kaleider, Exeter)以《金錢眾議院》邀請觀眾成為玩家,共同探討金錢的資源分配,觀眾一起參與,一起完成作品,過程中所經歷的能在真實人生繼續發酵。成立17年的「G大調男生合唱團」與臺灣第一個視障阿卡貝拉組合「蝦米視障人聲樂團」攜手合作,帶來《夢想發聲》,唱出承載不同生命經的多元風格,在音樂的最後,兩團將演唱為本屆藝術節量身打造的歌曲。《噪集》則聚集來自亞洲與台灣的聲音藝術家,在演出現場即興散佈,抹除舞台與觀眾的邊界,聽眾不在是被動地接受聲響,而是自由的與音樂相遇。
《歡聚今宵》是法國著名編舞家傑宏.貝爾(Jérôme Bel)的作品,邀請20位各種年齡、神態的臺灣在地人一起參與舞作,展現身體的多樣性,而每個舞者的特殊性構成舞台群體的共通點,嘗試在舞蹈中創造出平等性。澳洲的女王特使行動團帶來《放跑馬拉松》,藝術家崔斯坦.米虔(Tristan Meecham)化身古希臘時代傳遞捷報的使者,在舞台上的跑步機一口氣跑完42.2公里,演出時間預計5小時,台灣在地各種專業及業餘的表演團體,如電音三太子、世新大學啦啦隊等將輪流共舞成為應援團,邀請全臺北市市民一起舞動身體,體驗最有溫度的歡樂演出。
《但是又何Night》匯集在臺北藝穗節的6組臺灣創作團隊,結合音樂、歌舞劇、裝置藝術及戲劇表演,攜手打造出最酷兒的會議時空。《島嶼酒吧》實現「2017亞當計劃」構想的概念,以咖啡館作為表演空間,讓來自臺灣及亞洲各地的藝術家們與觀眾,在如Talk bar的氛圍下,喝著酒,進行一對一、一對雙、一對三的近距離接觸。前太陽馬戲團表演者陳星合策畫《釘孤枝雜耍擂台》,邀請各方雜耍好手一決勝負,帶來最精采的擂台比賽。
《山高流水之空中》表演片段。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山高流水之空中》表演片段。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跨國共製 科技開啟藝術的想像

《光年紀事:台北-哥本哈根》是臺灣狠主流&狠劇場與丹麥埃爾西諾文化庭院(The Culture Yard)合作,,運用4D Box幅空投影技術,觀眾必須戴上3D光學眼鏡觀戲,感受兩個時空旅人的夢境歷程,引領觀眾探究遺忘與記憶。《臺北東京距離計畫-我並不哀傷,是因為你離我很遠》是與東京藝術節共製作品,日本劇作家柴幸男(Yukio Shiba)審視人與人、臺北與東京之間的時差與心理距離,讓10位演員穿梭2個平行劇場,譜寫一則逝去與活著的故事。
《地平面以下》曾在2016被評選為ISPA「年度最受矚目十大新作」,由黃翊工作室與旅德日本藝術家黑川良一(Ryoichi Kurokawa)、荷蘭室內合唱團(Nederlands Kamerkoor)合作,歷經6年的創作發展,在今年臺北藝術節將呈現「原版」與「合唱團現場演唱版」的亞洲首演,結合舞蹈、影像、機械裝置和歌聲,從對內在自我的與生死的探討,延伸至世界各時、地的戰亂之中,融合成一部不能錯過的科技表演傑作。

全新對話平台「共想吧」 一起思考當下的未來

為臺北藝術節紀念20周年,特別規劃全新專題活動「共想吧THINK BAR」,透過此對話平台,追蹤「表演」在近期社會運動、全球資本流動、文化移民及青年行動主義的運作狀況,並邀請大家聚在一起,參與討論,共同思考我們與藝術之間的關聯,以及當代藝術創作與實驗的精采歷程。
「共想吧THINK BAR」為藝術節策展主題 「ASSEMBLY」提出框架與亮點,以藝術家(the Artist List)、評論家(the Critic List)及製作人(the Producer List)三個面向呈現,在8月8日至8月19日間,12天內密集地舉辦21場活動,包含專題講座、工作坊、講演、交流對談等,參與者獲得啟發,同時也兼顧實作,讓臺北藝術節成為一個具有思考性的藝術節。
在藝術家方面,包含Eisa Jocson(菲律賓)、Jaha Koo(韓國)的創作演出,以及何銳安(新加坡)及羅芳芸(臺灣-德國)的研究進展。評論家方面,包括Florian Malzacher(德國)、Joanna Warsza(波蘭)、內野儀(日本)及臺灣、香港、美國的對話者們,如王柏偉、丘琦欣、周伶芝、耿一偉、郭亮廷、楊家彥、魂游、羅珮嘉、龔卓軍等,設計一系列的論壇講座,論題涉及地方與全球背景下的當代藝術與社會根本性。獨立製作人藍貝芝與亞洲製作人平台(Asian Producers' Platform),呼應策展主題規畫「製作人選粹系列」,傳達製作人和藝術家共同打造未來藝術環境的企圖。
 

【2018臺北藝術節】為了_ _在一起 ASSEMBLY
時間:2018-08-08 ~ 2018-10-21
詳細資訊:詳見展訊。
第20屆臺北藝術節 節目一覽表

臺北藝術節鄧富權臺北市文化局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1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