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8|撰文者:莊瑋容
前空軍總司令部基地由文化部承接後,於107年起正式命名為「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簡稱C-LAB),由「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組成營運團隊規劃執行。今(18)日舉辦「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啟動」暨「國際論壇─場所‧實驗‧連結」活動,正式宣告啟動六年建構計畫,打造一個「向創作端開放的新型態藝文機構」。
文化部長鄭麗君(前排右四)、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董事長丁曉菁(前排右五)、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執行長執行長賴香伶(前排右三)與貴賓、團隊合影。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國內外藝文人士,包括鄭麗君部長、C-LAB諮詢委員代表鴻鴻、林強、蔣伯欣、許素朱、劉舜仁、韓國國立亞洲文化殿堂前總裁方宣圭、Google Arts & Culture政策經理Claire-Marie Foulquier-Gazagnes、LIFEPATCH團體創始成員Agung Firmanto Budiharto等齊聚一堂,見證這個場域以實驗精神出發。
文化部部長鄭麗君致詞。圖/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攝影:片子國際有限公司。
鄭麗君表示,目前臺灣的藝文設施通常是先興建硬體空間,才有營運團隊和使用者,造成許多使用需求落差。鄭麗君說:「C-LAB特別以實驗的態度對大眾開放,嘗試由使用者及營運需求端開始規劃,使硬體整建更能貼近使用者的需求。透過這種『以軟帶硬』的建構模式,不斷地豐富創新生態,期望這個場域成為增加公眾文化參與的實驗空間」。將在前兩年盡力充實軟體內涵並建立文化生態系,也廣邀策展人和藝術團隊進駐參與;後四年則計畫進行空間修建與興建,期望在六年之內逐步打開空總的圍牆,歡迎創作者與公眾帶著創意與實驗計畫進來,跨出文化創意從0到1的第一步。
在啟動宣告結束後,鄭麗君部長也步行至「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外的藝術圍牆,由藝術家楊俊講解其創作理念。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文化部長鄭麗君(左二)、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董事長丁曉菁(左一)、藝術家楊俊(右二)、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副執行長龔卓軍(右一)於藝術圍牆前合影。圖/文化部提供。
楊俊於園區內漆了六條包含數字、字母、幾何造型等代碼組成的藍線,分別通往實驗場啟動後使用六棟大樓。例如通往原士官大樓的線由摩斯密碼組成。通往軍樂大樓的線則是「歡迎來到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台北前空軍總司令部」轉譯成的一組台灣電話號碼。沿著「Alpha」、「Beta」、「 Charlie」等現在軍用音標走則會到達中山堂。 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鄭麗君也說,除了「向創作端開放」之外,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也將透過跨領域的網絡串聯,提供給創作者「後端資源的無限連結」,尤其是國際的藝文網絡連結。今日到場的「國際生活藝術組織臺灣辦事處」(Living Arts International Taiwan Office, LAI)董事長Dr. Richard C.HELFER、柬埔寨生活藝術組織(Cambodian Living Arts, CLA) 執行長Phloeun PRIM,都是C-LAB未來重要的國際合作夥伴。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園區。圖/(上)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下)非池中藝術網攝。
對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啟動表達期許,鄭麗君也詳述目前在台北市的文化建設計畫,除了松山文創園區已是成功的設計聚落外,南北向的都市軸線將修復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預計結合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臺灣現代文化的發展。
東西向都市軸線,目前正規畫結合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以及文策院的振興計畫,期望未來發展成為文化內容產業的聚落。另外,將修復台北機廠、打造國家級的鐵道博物館,希望能以上述文化計畫翻轉都市軸線,用藝術想像未來。
今日會場內同時舉辦「國際論壇-場所、實驗、連結」,上下午各有一場講座,主題為「朝向文化機構的未來」及「超越數位人文疆界」,邀請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引言,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執行長賴香伶、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張鐵志、韓國國立亞洲文化殿堂前總裁方宣圭、Google Arts & Culture政策經理Claire-Marie Foulquier-Gazagnes、LIFEPATCH團體創始成員Agung Firmanto Budiharto、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侯君昊等擔任講者,共同研討C-LAB未來的可能性。
「朝向文化機構的未來」講座與談貴賓(左起為)張鐵志、林平、方宣圭、賴香伶。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超越數位人文疆界」講座與談貴賓(左起為)唐鳳、侯君昊、Agung Firmanto Budiharto、Claire-Marie Foulquier-Gazagnes。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目前C-LAB已徵選13組Creators進駐,也與「實驗建築計畫」、「科技藝術創新」、「數位人文平臺」等3組藝文團隊攜手,初期將從當代藝術、聲音影像、記憶工程、數位人文、社會創新等領域,集結人才、帶入資源。下半年將有集結知名藝術家的「再基地」大展、適合學生、親子、樂齡一同玩耍的夏日青年藝術節「玩聚場」、Creators進駐計畫的社群公共參與活動等多面向藝文,歡迎大家走進C-LAB的藝術圍牆,一同發揮想像及創造力!
REACTIONS
0
0
1
0
0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紀念漢寶德,南畫廊舉行「漢字:漢寶德現代書法展」
水彩的「流水席現象」—2023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活水」
橫山書法藝術館「弱書道-汪柏成創作個展」 寫時空、畫宇宙 將時間視覺化於空間
橫山書法藝術館「時空題辭」穿梭古今時空以題辭書寫心靈情懷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新媒體藝術家林珮淳受邀參加愛丁堡大學「台灣光點大師講座」,分享「夏娃克隆」啟示與警世
2023高雄藝術博覽會南島最大藝術盛會,迎來國內外百餘位藝術家
從馬克·羅斯科(Marks Rothko)的紙上繪畫看他走向後期抽象表現的過程
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公布展名「日常戰爭」,藝術家袁廣鳴以作品隱喻當代生存境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策展「2023 C-LAB聲響藝術節:Diversonics」奇響視聽新感官,跨域交織新體驗
2023-10-06|撰文者: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389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特展藝文跨界「2023玩聚場藝術節PLUS」夏季玩耍正對時!互動表演玩出新意,以藝術創造暑假回憶
2023-07-13|撰文者: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455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2024年第11屆X-site計畫首獎由「感想工作室」《林木林》奪得首獎!類比自然,如森林經驗般的自由建築
2023-12-04|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