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7|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2018 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主視覺。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2018年9月7日 – 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正式公佈第十一屆台北雙年展參展名單,
本屆雙年展由吳瑪悧與范切斯科.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共同策展,主題為「後自然:
烏蘇拉.畢曼,《聲海》,2018。錄像裝置、科學儀器,19分鐘。圖/藝術家提供
兩位策展人將由展覽主題出發,探討生態系統千變萬化的特質,
朱利安.夏利耶,《變質岩 XLIV》,2016。©藝術家與德國波昂 VG Bild-Kunst協會。傑森.維奇攝於紐約。圖/紐約尚凱利畫廊提供
在「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中,
柯艾桑南,《橡膠人》,2014-2015。三頻道彩色錄像裝置、有聲、4分鐘循環播放。Jeu de Paume、CAPA、FNAGP共同製作。圖/藝術家提供
本屆雙年展的參展名單包含視覺藝術家以及非營利組織(NGO)、
林從欣,《字花》,2018。複合媒材裝置。藝術家攝於美國加州漢默美術館展覽「MADE IN L.A. 2018」。圖/藝術家提供
參展者與參展團隊名單如下:
隆薩克.阿努瓦特菲蒙(Ruangsak ANUWATWIMON)、瑪莎.艾恬薩(Martha ATIENZA)、區秀詒、烏蘇拉.畢曼(Ursula BIEMANN)、阿列克斯.布爾達科夫(Alexey BULDAKOV)、張懷文+MAS微建築研究室、張碩尹、
尼古拉斯.曼甘,《白蟻經濟》,2018。石膏、泥土3D列印、高分子塗料、塑合木板、有色軟鋼、日光燈、四組Sony Trinitron PVM 9042QM螢幕、循環播放錄像檔案、四頻道環繞音響播放白蟻示警聲響。圖/藝術家與澳洲墨爾本薩頓畫廊提供
吳明益,《人如何學會語言》,2018。彩色插畫。圖/藝術家提供
茱瑪納.曼娜,〈花瓶、花綵與字典〉,2016 (選自《後植物標本館》,2016)。複合媒材裝置。佛格攝於德國柯隆藝術協會展覽「ars viva 2017」。圖/藝術家提供
鄭波,《蕨戀2》,2018。單頻道錄像,4K彩色、有聲,20分鐘。圖/藝術家提供
柯金源,《1993臺北八里海岸嚴重侵蝕,碉堡地標變遷》,1993。攝影。圖/藝術家提供
黃信堯,《印樣白冷圳》,2018。單頻道錄像。圖/藝術家提供
相關報導:
2018台北雙年展宣布策展命題與策展理念
吳瑪悧與范切斯科.馬納克達將擔任2018台北雙年展共同擔任策展人
REACTIONS
0
0
0
0
1
熱門新聞
1
2021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策展徵件開跑!
2021迎接「波依斯年」:為紀念約瑟夫·波依斯百年誕辰 德國各地整年舉辦超過20檔大型展演
「非現實的真實存在」羅展鵬繪畫中所覺知的萬物因果
「『自由』與『多元』是國內外創作環境最大的差別!」 ─ 台灣收藏家側寫系列之七
低眉藝術 (Lowbrow Art) 到潮藝術:一種被學院忽略、被市場追捧的當代視覺表現
忠泰美術館《殘山剩水》當代藝術展 疫情時代中提問「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
書畫鬼才 黃明勝 「藝氣磅礡」書法與篆刻個展 長達2,700 公分長卷棉布 首度大氣呈現
韓國最具影響力藝術家金昌烈逝世,享年九十一歲
抱歉了錢錢!北美館推出全新藝術商店與設計商品 邀你一起「貼近北美館」!
彭譯毅的[一 一]以建築材料書寫藝術日記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美術館藝術跨界時事觀點首本集結歷屆獲獎作品,喚醒未知的感官新可能 北美館《走入.走出:X-site 2014-2020》專書問世
2021-01-15|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06
焦點新聞
美術館藝術跨界時事觀點首本集結歷屆獲獎作品,喚醒未知的感官新可能 北美館《走入.走出:X-site 2014-2020》專書問世
2021-01-15|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