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他的作品很有戲」 - 當代繪畫藝術家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

Peter Doig風景畫彼得多伊格CanoeLandscape

2018-09-26|撰文者:詔藝

儘管1839年時保羅‧德拉羅什(Paul Delaroche,1797 – 1856)所稱「繪畫已死」(From today, painting is dead)的論調至今已經接近180年,當代藝術中各式各樣燒腦、打謎、詭異、荒誕,亦或是高深莫測、氣質出眾、精美絕倫的各式新媒體、裝置、行為、觀念藝術等繼續大鳴大放,但依舊無法阻止藝術家們繼續探索繪畫的潛在可能性。
上世紀80年代末期,在蘇格蘭出現了一位年輕藝術家,當時的他沒有跟隨市場和學術的主流,獨自發展出一套嶄新的繪畫表現方法和風格,影響了這二、三十年來新一代藝術家與藝術欣賞者對於「描繪」與「觀看」的全新體驗。那麼,他是誰?
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圖/取自wikimedia, photo by Honkadori。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圖/取自wikimedia,photo by Honkadori。

彼得・多伊格

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1959年出生於蘇格蘭(Scotland)的愛丁堡(Edinburgh),他應當是當今藝術市場上最著名的幾位當代繪畫藝術家之一,其在學術上也普遍受到高度認可。他自幼便時常遷徙,於不同國家城市間居住生活。1962年起,他隨家人搬到特立尼達(Trinidad),又於1966年移往加拿大。1979 年至1980年間,他移居倫敦進入溫布頓藝術學院(Wimbledon School of Art)學習、1980年到1983年在聖馬丁藝術學院(Saint Martin's School of Art),之後又再次回到加拿大蒙特利爾度過了幾年,並於1989 年至1990年在切爾西藝術學院(Chelsea School of Art)獲得碩士學位。自2002年起,定居於特立尼達(Trinidad),後也受邀在德國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Die 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任教,並時常往返於倫敦和紐約之間。
《布法羅車站I》,油彩畫布,1997-1998。圖/詔藝 攝。《布法羅車站I》,油彩畫布,1997-1998。圖/詔藝 攝。
《布法羅車站I》畫作細部。圖/詔藝 攝。《布法羅車站I》畫作細部。圖/詔藝 攝。《布法羅車站I》畫作細部。圖/詔藝 攝。

不被重視的日子

在上個世紀80末期與90年代,西方藝術圈在極簡主義和觀念藝術等主導的兩大風潮過後,進入由赫斯特(Damien Hirst)為首的yBa’s(young British artists)藝術家們佔據絕大部份藝術版面的喧囂時代,多伊格所選擇的傳統繪畫類型未受重視。他曾經在一個訪談中提及,在1994年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所舉辦的展覽《Here and Now: British Painters at the Serpentine Gallery from 1970 to the present, 11 Jun 1994 to 10 Jul 1994》其實不甚受歡迎,來參觀的民眾零零星星,與期待相差甚遠。
Damien Hirst。圖/取自flickr, photo by thierry ehrmann。Damien Hirst。圖/取自flickr, photo by thierry ehrmann。
Damien Hirst,《Up Close and Skeletal》。圖/取自flickr,photo by bixentro。Damien Hirst,《Up Close and Skeletal》。圖/取自flickr,photo by bixentro。
青少年的他其實對於藝術興趣並不濃厚,即使後來進入了溫布頓藝術學院後,也是一直到1981年觀賞了英國皇家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繪畫新精神》(A New Spirit in Painting)一展後,始發覺意識到他對於追求繪畫的渴望。他曾強調他就是很喜歡畫畫,並且很想享受當一名畫家。當那時的其他同輩藝術家們正在如火如荼發展各種新媒材、新觀念的運用時,他依舊專注於繪畫:「我不認為我在追逐任何東西,我絕對不是一個『趕時髦的追逐者』(bandwagon chaser)。『我認為這(註:此指「趕時髦」)對藝術家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錯誤 - 試圖追逐某些東西,並希望成為某種東西的一部分。』 (I think that’s a big mistake for artists — to try to chase something and want to be part of something)

成名

多伊格自切爾西藝術學院畢業後,於1991年,他獲得頗負盛名的白教堂藝術家獎(Whitechapel Artist Award),也因此得以在白教堂美術館舉辦了他第一次的個展。這次的展覽,雖然在當時尚未造成多大的轟動,但期間所展出的好幾件作品,如《淹沒》(Swamped,1990)、《山澗間的建築師小屋》(The Architect's Home In the Ravine,1991)等,日後都成為價值1,000萬美元以上的名作。
Peter Doig,《山澗間的建築師小屋》(The Architect's Home In the Ravine),1991。圖/佳士得提供。
1993年,多伊格憑藉他的繪畫作品《吸墨紙》(Blotter,1993)贏得了當年度約翰摩爾斯繪畫大獎(John Moores Painting Prize)的首獎。1994年,又再度成為透納獎(Turner Prize)被提名人。但即便如此,那時他在藝術界中的名氣,尚未有很大幅度地提升。他無視一般主流所稱許讚揚當代藝術「應該」反映出時代精神(Zeitgeist)的學術老調,在被主流排斥遺棄、孤獨的創作道路上,靜靜地繼續發展他獨樹一格的繪畫語彙,逐漸累積實力與名聲,取得了重要收藏家與藝評界的認可,終究邁向成功之途。
在現今的當代藝術界,極少有畫家能像多伊格一樣不但深受全世界重量級收藏家們的青睞,且影響力如此深遠。由90年代至今20幾年來,多伊格不但越來越受到學術與市場的雙重重視,其創作的風格更是影響了近二十幾年來新生代藝術家不知凡幾。不要說歐洲、美國、日本有多少年輕藝術家「大力引用」、「套用」他的風格作畫,甚至連許多華人中生代、新銳藝術家,也都受其影響甚深,「借鏡」手法相當明顯,也在市場上甚受歡迎。在去年(2017),多伊格還成為白教堂畫廊「藝術偶像獎」(Art Icon Award)的得主。
Peter Doig,《Camp Forestia》,1991。Peter Doig,《Camp Forestia》,1996。圖/佳士得提供。

標誌性繪畫風格

風景畫(landscape paintings)作為西方藝術史上繪畫的重要分項之一,在多伊格出現前,曾經沒落了很久一段日子。近兩百年內,首先對於風景畫類型達到個性化的創新,可能就屬柯洛(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1796 - 1875)了。他的作品在寫實中帶有詩意,且無論是取材、構圖或色彩的選擇,都極具個人風格。之後的一百多年,即使期間出現各種新派別,但遲遲沒有出現以風景畫為主的新型態畫風、或因此成名的藝術家,風景畫也因此在這一段相當漫長的期間被認為是腐朽、老派、無聊的代名詞,直到多伊格的出現。
柯洛,《The Boatman of Mortefontaine》,1965-1970。圖/取自wikimedia
柯洛,《Smyrne, Bournabat》,1873。圖/取自wikimedia
柯洛,《Ville-d’Avray》,1873。圖/取自wikimedia
多伊格所獨創、具有令人眼睛一亮且迷人魅惑這類型的景物畫作,大約始於80年代後期。他的作品在畫面上帶有一種神秘(enigmatic)的性質,同時透過類似拍攝電影手法上的構圖編排,隱藏著某種象徵意義和夢幻般的敘事性。這些作品,除了觀者所看到呈現在畫面的景物外,也流洩出更深一層存在暗處或潛意識中,具有時空連續性、弦外之音的故事。
多伊格借鑒攝影與電影中許多近代才發展出的構圖與表現手法,經由來自有所揀選的照片和電影圖像,融合了他在各處居住旅遊的個人記憶,創造出有著鮮明性格,結合幻想(fantasitical)、寫實與些微抽象的有趣繪畫。歸納言之,他的作品集結了多項如寧靜、永恆(timeless)、緊張感(tense)、不祥等心理性特質,加上成熟藝術家才能表現出的穩定自信的手繪感、特殊構圖視角與色感,表現出時間流逝性與敘事張力,這種集結多樣複雜元素並成功揉合於同一件作品中的功力,是其他藝術家難以項背的傑出成就。
根據佳士得(Christie’s)報導的說法,多伊格曾表示:「我的想法總是在不同的地方之間,『我在我的畫作中想要實現的,是一個地方之間的地方(Something I would like to achieve in my paintings is a place in between places)我個人的解讀,大概就是意指一種「跨時空景物間的相互融合」吧?
《布法羅車站II》,油彩畫布,1997-1998。圖/詔藝 攝。《布法羅車站II》,油彩畫布,1997-1998。圖/詔藝 攝。
《布法羅車站II》畫作細部。圖/詔藝 攝。《布法羅車站II》畫作細部。圖/詔藝 攝。

藝術市場

正值上一個大型金融海嘯快要發威的前期2007年,他的畫作 《白色獨木舟》(White Canoe,1990-1991)以當時約1,130萬美元(573.2萬英鎊)的價格在蘇富比拍出,創下當時在世歐洲藝術家的世界拍賣紀錄,驚動藝術市場。2017年5月,他的作品《羅斯戴爾》(Rosedale,1991)在美國紐約的富藝斯拍賣行以含傭金2,881萬美元售出,是至今藝術家作品的最高公開成交紀錄。觀之藝術家的大型繪畫作品,都異常優秀、出類拔萃,且品質非常穩定,已經有16次(14件作品,其中有件《山澗間的建築師小屋》(The Architect's Home In the Ravine,1991)上拍過三次)公開售出價格一千萬美元的紀錄。
Peter Doig,《Road House》,1991。圖/佳士得提供。Peter Doig,《Road House》,1991。圖/佳士得提供。
著名的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藝評人強納森・瓊斯(Jonathan Jones)曾經說過一段經常被引用且很實在的話來評論多伊格的作品:「二十一世紀裡,在一片所有透過藝術為名的廢話(nonsense)、冒名頂替者(impostors)、修辭學上的鬼扯蛋(rtherorical bullshit)和純粹的垃圾(sheer trash)都成為藝術,多伊格是一顆真正具有想像力、真誠工作和有著謙遜創造力的寶石。」
彼得·多伊格,《日間天文學(蚱蜢)》,1998-99,油彩畫布,118 x 144.8公分(46 1/2 x 57英寸)。圖/由蘇富比提供 (2018年6月26日在倫敦蘇富比當代藝術晚拍中以7,674,400英鎊成交)
最後附帶一提,在維基百科上關於多伊格的介紹,有一段關於事實的描述讓我覺得相當有趣:「他1997年的繪畫《獨木舟湖》(Canoe-Lake,1997)的靈感來自於1981年的電影《13號星期五》(Friday the 13th,1981)。」由此看來,無論是經典名片,抑或是爆米花電影,對於藝術創作的啟發,都起了莫大的作用呢!
谷歌上所呈現電影中水晶湖地理位置的資訊。圖/取自google maps 。

Peter Doig風景畫彼得多伊格CanoeLandscape
REACTIONS
喜愛

12

好美

4

2

3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焦點人物

藝廊當代藝術個展

吐納間—吳冠德的「翻轉風景畫」Between Exhalation and Inhalation - Solo Exhibition by Wu Kuan-Te

2023-09-25|撰文者:陳貺怡 (巴黎第十大學當代藝術史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教授)7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