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產業

2018年藝術界熱議人物-「陽光老男孩的美麗世界」─ 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

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

2018-12-22|撰文者:詔藝

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年出生於英國布拉德福德(Bradford)一個非常崇尚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家庭。1948年在藝術學校就讀時,年僅11歲的他,便立定志向要成為一位藝術家。1957至59年期間,霍克尼先後進入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和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Chelse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就讀,1966年在克斯明畫廊(Kasmin Limited)舉辦第一次個展。至今獲得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機構的9個榮譽學位,2012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頒發給他英國功績勳章(Order of Merit),目前往返於美國洛杉磯和英國兩地工作和生活。
他是一位全方位、全才的藝術家,在繪畫、攝影、設計等領域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對於上個世紀的當代藝術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備受推崇。他也是英國史上,繼盧西安.佛洛德(Lucian Freud, 1922~2011)之後,第二位被英國女王頒發功績勳章的藝術家。他很早就公開自己的同志性向,但這一點也毫不影響到他受歡迎的程度。他的作品風格綺麗亮眼,廣受大眾和收藏家喜愛,不但在他自己祖國可說是「最著名的英國在世畫家」,也被媒體公認為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在世畫家」(the world’s most popular living painter)之一。而不同於多數藝術家,他對於自然與藝術之間的關係,有著獨到的體會方式與見解,他也願意和人分享這些看法並侃侃而談,這也讓他因此成為一位藝術哲學思想家。

 
 
 
 
 
 
 
 
 
 
 
 
 
 
 

David Hockney Fan Account(@david.hockney)分享的貼文 張貼

藝術家 大衛.霍克尼。圖/取自David Hockney instagram 帳號
在今年,霍克尼1972年所創作的名作《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Portrait of an Artist(Pool with Two Figures)),預定於2018年11月15日在佳士得拍賣行(Christie's)上拍的消息一出,全世界藝術圈對於他以及該作品的熱議,從未間斷過。最終不負期待,以約9030萬美元(新台幣27億一千萬元)成交,打破在世藝術家作品的最高拍賣價紀錄。
綜合言之,2018年可以說是大衛.霍克尼人氣與市場大噴發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以下分五大特點來介紹這位當代藝術大師:
一、當代最有影響力的英國藝術家
自1960年代起英國藝術評論家羅倫斯‧艾偉(Laurence Alloway)提出「 普普藝術 」(Pop Art)這個詞彙後,這樣一股藝術創作熱潮便持續從英美兩國流轉放射到世界各地。藝術家們揚棄古典傳統、解開抽象表現氾濫的束縛,開始運用各種新媒材及新手法去詮釋人們的日常生活,開啟了大眾藝術文化的黃金時代。
除了那個時代起至今熱度不墜的美國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以及這幾年來紅透半邊天的日本點點藝術家草間彌生(Yayoi Kusama)外,一直以來依舊被藝術圈長期關注的另一位,就非大衛‧霍克尼莫屬。
霍克尼同時擁有藝術家、攝影師、舞臺設計師等多重身分的他,總以新的嘗試和始終有著清楚脈絡的創作方式,在這數十年來持續引領藝術創作者和觀者思考色彩與空間關係,並創作出了西方美術史近半個世紀以來識別度最高的繪畫系列。除了跨領域的創作,在技術層面,他非常願意去嘗試各種新手法創作,並深入研究藝術史上的古典名家如何利用光學儀器協助繪畫產生「再現」。他作品所使用的媒材廣泛,包括油畫、水彩、攝影、印刷版畫,並一直使用時代最先進的科技進行創作,甚至會用到像是傳真機、雷射影印機、電腦及影音錄像、iPhone、iPad等設備。但他卻始終堅持創作皆須根植繪畫,並與繪畫本質相符。霍克尼曾表示:「我始終堅信繪畫不會消失,因為它無可替代。」上述種種,讓霍克尼在藝壇上被譽為20世紀英國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
除了作品本身的魔力之外,霍克尼足以擔負起當代最有影響力藝術家的名聲,大概肇基於他繪畫以外的堅實理論基礎。在他的言談與作品中時時流露出他獨到創作理論的貫徹:「我多數不是在戶外大自然中畫的,而是根據速寫和記憶在工作室裡畫的。」他表示為了讓畫作的畫面更加緊湊,他偏好使用多種對比強烈的色彩,嘗試賦予畫面更好的幾何感。
他主要依靠草稿與記憶作畫,且他一再強調,「記憶當然是人類認知的要素之一,也是繪畫的要素之一。」「我們用記憶觀看,我的記憶和你的不同…。視覺不可能是客觀的。」
二、最受歡迎的在世藝術家
霍克尼作品已先後於巴黎的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和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巡迴展出。2017年在倫敦泰特不列顛美術館(Tate Britain)他的回顧展「DAVID HOCKNEY」,吸引了近「50萬人次」(歐洲大部分非一線大城市都很少有超過這麼多的人口數)入場,來自全球的粉絲瘋狂前往朝聖,世界各大藝術媒體也爭相報導,此展成為有史以來泰特不列顛美術館參觀人次最多的展覽!
展覽中1972年的《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不但是他各處巡迴展的封面作品,也可以說是霍克尼最具標誌性的作品之一。其創作花絮也頗值玩味:1971年,當時他在工作室的地板上偶然並置了兩張照片,其中一張是一個人在水中游泳,因此影像顯得有些扭曲…另一張則是一個男孩正凝視著地面,他因此從中獲得啟發:「以不同風格繪畫兩個人物的念頭令我著迷,於是我立刻動筆。」照片中凝視地面的男孩,正是他前任情人彼得•施萊辛格(Peter Schlesinger)。據考證資料所稱,他從照片組合中汲取靈感,連續兩個星期每天工作18小時,最終在運送公司過來取畫前完成此作。
另外一件幾乎在所有當代藝術教科書中,一定會載入的經典之作,便是霍克尼最早以加州為創作主題的一系列作品中,以特別調出的藍色作為基底,並加入獨特的幾何構圖,創作出1967年經典作品《更大的水花》(A Bigger Splash)。該作透過藍色平面映襯出白色噴沫,表現出一幕跳水者剛剛入水的一剎那。除了畫面上湛藍陽光下的場景外,還似乎別有寓意,令人印象深刻。
《更大的水花》(A Bigger Splash),1967。《更大的水花》(A Bigger Splash),1967。圖取自flickr
三、最有名的LGBT藝術家
據資料顯示,年紀輕輕20歲時剛到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學習的霍克尼,很早便開始透過繪畫來探索自己作為同性戀的身份。在當時1957年的英國,同性戀仍然是非法,甚至有相關刑罰。因此當1960年他在「當代青年」(Young Contemporaries)展覽中獲得青年組大獎,他成為與英國普普藝術宗師Peter Blake一同啟發英國藝術家們對於普普藝術的重要人物。而他特意金髮黑框眼鏡、身著鮮豔服飾的造型,從此變成他的個人標誌。
1961年,他第一次遠涉重洋造訪紐約,在那邊霍克尼結交了很多美國朋友,其中包括安迪•渥荷(Andy Warhol, 1928 - 1987)。他的作品很直接表現出對男性的仰慕,及描繪出現實的同志生活。當時的他大概25歲上下,那些建於洛杉磯大宅後院的私人泳池,為他帶來自由探索男體的奇妙空間。在當地的所見所聞令霍克尼感到驚奇,他曾說:「當我向下凝視著游泳池滿眼的藍色時,我意識到,在英國是奢侈設備的游泳池,在這裡卻再平凡不過。」這樣眼下的特殊美景配上心儀的對象,成為他人生至今最重要的創作主題。
而其中,讓他一舉成名的作品就是於1967年得到約翰.摩爾繪畫大獎(John Moores Painting Prize)的《彼得從尼克家的游泳池爬上岸》(Peter Getting Out of Nick's Pool)。畫中人物依舊是時常在霍克尼作品中出現的彼得‧薛斯辛格(Peter Schlesinger),他的第一位情人。他們於1966 年相遇,當時彼得19歲,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藝術學生,而霍克尼是當時是科羅拉多大學的老師。深受彼得吸引的霍克尼,後來搬到洛杉磯,和彼得同居一起生活好幾年,直到分手為止。
在霍克尼的作品中,他一點也不避諱他對於健康性感男體的著迷,畫作表現直接而純粹,除了一般常見相對曖昧的畫面,較為稀少但更為肉慾的紙上作品,在二級市場中倒也不算少。那些描述年輕時對情慾渴望的感受,都是他創作靈感的來源,也著實讓不少當代藝術收藏家們津津樂道,樂於追求。
《彼得從尼克家的游泳池爬上岸》(Peter Getting Out of Nick's Pool),1966。圖取自liverpoolmuseums,© David Hockney. Photo Credit Richard Schmidt。

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
REACTIONS
喜愛

25

好美

10

6

11

厲害

6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