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藝博會

「小藝博・大寶藏」- One Art Taipei 2019值得關注藝術家系列之(一)

藝術台北One Art TaipeiNoriyuki Haraguchi舟越桂Naoko Matsumoto

2019-01-29|撰文者:詔藝

被稱為「台灣藝術界新元年」的2019年首發「台北藝術週」中,四大主要展覽中,除了〈藝術未來/Art Future〉、〈水墨現場/Ink Now〉,和人氣最旺的〈台北當代/Taipei Dangdai〉外,以全新品牌名稱重新進入市場與亞洲藝術愛好者見面、且不報可惜的,非〈藝術台北/One Art Taipei〉莫屬。
此次的〈藝術台北〉晚〈台北當代〉一天舉辦,也晚一天結束,展覽期間為1月18至21日,稍微有和〈台北當代〉的時間做了些區隔。藝博會常常發生展商水平差距過大,這樣的情況往往降低了整個藝博會的可看性和參觀感受的滿意度。但本次在台北西華飯店所舉辦的〈藝術台北〉,在沒有特別期待的狀況下,意外地可以見到許多相當優質的作品,受到藏家們好評。以下介紹在此次〈藝術台北〉中所展出,作品超越一般水平的幾位藝術家。

一、日本雌雄同體雕塑大師舟越桂:

舟越桂(Katsura FUNAKOSHI),1951年出生於日本岩手縣盛岡市。雖然他還不是一位多數人耳熟能詳的創作者,但在收藏界已經有相當高的知名度。舟越桂以其所創作的獨特風格半身人像而聞名,被認為是日本當代視覺藝術領域中重要的藝術家。他的父親舟越保武(Yasutake FYNAKOSHI, 1912 - 2002)也是一位日本戰後重要的雕塑家,他承襲父親在藝術上的基因與天份,於1971年至1975年在東京造型藝術大學學習。1980 年起,他開始嘗試在樟木上雕刻一種他自創、有點像是雌雄同體的半身人像。不確定是否有受到Parmigianino的名作〈長頸聖母〉(The Madonna with the Long Neck, 1535 - 1540)的影響,舟越桂人像作品有著特意拉長的頸部,和混合著詩意及神秘的外型,成為他這近四十年來標誌性的創作主題,不但引人注目,而且每一件作品都和社會上存在的人們一樣,每一件都擁有很強烈的自我獨特性。看似神聖聰慧,卻也詭譎驚悚,多面向的融合在單一的雕塑中,正是舟越桂作品的高明之處。從他的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作品,特意留下很強烈的日式手作感,讓觀者可以看到木紋和手工雕鑿的痕跡。他的作品曾出現在威尼斯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 ,和上海雙年展上展,是一位已經擁有扎實學術與市場基礎的大師級藝術家。
此次在〈藝術台北〉中,來自大阪的TEZUKAYAMA GALLERY帶來不少舟越桂各時期品質優良、足以撐起一個小型個展數量的版畫及紙本作品,售價從幾萬元到最高七十幾萬元。其中屬於偏高價位的紙本作品,一開始便受到幾位早鳥收藏家青睞,很快就接近售罄。對於藝術家有興趣的人,如果仔細欣賞這些難得一見的作品,光在這家畫廊內就可以待上二十至三十分鐘。
早期舟越桂的紙本作品多數為雕塑的草稿,但是因為他用炭筆所繪的草圖中,具備一種樸拙而專注的手感,且多數紙上作品都呈現出不甚自然、且奇妙地對稱或不對稱姿態,反而讓這些圖像產生出有別於雕塑作品的原創性,逐漸受到藏家的青睞。演變至今,也成為藝術家創作中重要的一支脈絡。

舟越桂,炭筆素描,50 x 31.5cm,2003。圖/詔藝攝。
舟越桂作品細部。圖/詔藝攝。
舟越桂作品細部。圖/詔藝攝。
舟越桂作品細部。圖/詔藝攝。

舟越桂作品展間現場圖示。圖/詔藝攝。
舟越桂作品展間現場圖示。圖/詔藝攝。
舟越桂作品展間現場圖示。圖/詔藝攝。

二、日本新銳藝術家松本奈央子:

來自東京的KOKI ARTS已經是來台展覽的常客,這次帶來幾位藝術家中,其中有幾位的作品清新有趣,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之一便是這位來自東京的年輕藝術家松本奈央子(Naoko MATSUMOTO)。藝術家畢業於東京多摩美術大學(Tama Art Universiry),後留學德國敏斯特藝術學院(Kunstakademie Münster)。根據與藝術家的訪談,松本在德國就學期間,於一次偶然機會中,親炙比利時重要哲學藝術家Raoul de Keyser的作品而深受震憾與啟發,便開始嘗試她開啟這一系列感染著哲學性思考的抒情抽象畫作。雖然,可以明顯地看出松本的作品,在繪畫結構以及筆觸的處理方式的確深受de Keyser的影響,但她在色彩與結構上的使用,不似de Keyser內斂卻又活潑的組合,反而是一種較為柔性且陰鬱的感覺,可以說已經在慢慢形成她自己的風格,作品非常耐看亦值得玩味,頗有後韻。
松本奈央子,〈Impatient〉,油彩畫布,38 x 45.5cm,2019。圖/詔藝攝。
松本奈央子,〈Die Kiefem〉(Pine Trees),油彩畫布,70 x 60cm,2018。圖/詔藝攝。
松本奈央子,〈Landscape with Branches〉,油彩畫布,30.4 x 22.2cm,2018。圖/詔藝攝。

三、被遺忘的日本「後物派」代表人物原口典之

原口典之(Noriyuki HARAGUCHI),1946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橫須賀市。日本在六零年代至七十年代間,出現了一個被概括稱為「物派」的重要藝術「現象」,其中被認為屬於這個現象的幾位中心人物包括了近年來已經在藝術市場上火紅一段時日的韓國藝術家李禹煥、日本的關根伸夫、菅木志雄、小清水漸等。
「物派」的作品風格以大量使用「未經加工」的木、石、土等自然材料為其主要特徵,儘可能避免「人為加工」的痕跡,並同時注重「物體彼此之間」,及「物質與空間之間」的關係。透過最低限的表現手法,來揭示人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從而引導人們重新認識世界的「本質」。之所以被稱為「現象」的原因,在於物派在當時並非是一個很有組織的團體,甚至被多數歸屬於它的藝術家所否定。在1968年神戶的第一屆現代雕刻展上,「物派」的代表人物關根伸夫展出的作品《位相 - 大地》,在地上挖了一個直徑約兩米多的圓坑,並將挖出的土方堆築成一個和坑相對應的圓柱體,希望引起人們重新認識物體和空間之間的關係。其後透過定居日本的韓國裔藝術家李禹煥發表了許多相關評論,遂逐步形成這群所謂「物派」的基本理論和發展。
本次在〈藝術台北〉飯店博覽會中,東京的AF LABO藝廊帶來的藝術家,除了前述物派早期中心人物關根伸夫的近期作品外,頗令人驚豔的是出現了作為「後物派」(也有稱之為「物質派」)中「日大系」(日本大學藝術學部)代表人物,尚未為人所熟知的原口典之作品。原口對於材料的選擇上,傾向取材於他所成長的橫須賀附近常見的工業材料。橫須賀是個軍事基地,處處瀰漫著飛機的機油味,而原口對這些工業物質材料非常著迷。他早期於八零、九零年代所創作的作品不多,這次大部份都是新作,但仍不脫離令他著迷的透過金屬元素產生光澤,所構建出來的裝置型雕塑。這系列作品看起來工業金屬風濃烈,由於日本藝術家普遍對於選材有著獨到的品味,作品雖然源自已經在美術史上有定位的創作觀念,但造型上卻意外地非常有現代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源於藝術家對於工業材料的癡迷,使用「廢油」在各種物件上的嘗試,也反映在他多樣的創作上。原口早在1971年便創作出一件稱為〈油泳池〉(Oil Pool)的「油雕塑」(oil sculpture),成為「後物派」中一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待續)
原口典之,〈無題〉,綜合媒材,2017 - 2018。圖/詔藝攝。
原口典之作品細部照。圖/詔藝攝。
原口典之作品現場照。圖/詔藝攝。
原口典之作品現場照。圖/詔藝攝。
原口典之,〈油泳池〉,1971。Image credit to Naomi Yamada

藝術台北One Art TaipeiNoriyuki Haraguchi舟越桂Naoko Matsumoto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1

0

2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