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19-03-10|撰文者:林侑澂

高雄市立美術館。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高雄市立美術館(高美館)主辦的「高雄獎」(1997創辦/本年度為第23屆),本屆入圍及得獎作品正於四樓展覽廳展出。長期作為台灣藝術獎項的指標之一,高雄獎為台灣的人文發展做出了諸多的支持與貢獻。本屆的徵件及評選,也在高美館也在完成轉型法人化的里程碑中別具意義。隨著環境與定位的衍進,高美館及評選委員們以「契合時代藝術脈動的立基中,更保持著對臺灣藝術創作的前瞻視野」為主軸,在支持藝術家的同時,也為美術館的轉型做出了一次定調式的宣告。
今年的高雄獎在「參賽類項的變革(八類別轉為五大項)」「送件單位改為一(組)件」「增加跨領域評委」「參賽資格擴大(持在台居住證明者亦可參加)」四點作出了突破,期許能夠更加反映當代藝術的發展趨勢。並且提高了各項獎金的配置,進一步的提供藝術實踐者們更好的平台與支援。本屆從786(組)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的共26位得獎者均呈現出了讓人感動的作品。無論形式與內容都可以感受到藝術家們的虔心執著,作品皆稱成熟,為高雄獎的新階段留下了多面向的高度。
2019年高雄獎得獎者及作品,吳家昀,《當自由纏成髮絲》。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本屆高雄獎得主吳家昀,在作品《當自由纏成髮絲》中藉由攝影、錄像、裝置和繪畫等多種媒材,反覆對於「自由是什麼」做出了思辨。長期旅外的經驗,讓吳家昀對於「自由的渴求」「家的眷戀」兩種精神狀態產生了諸多觀想。作品對內呈現了層層疊疊的複雜心境,對外則是一種既想坦承又害怕被瞭解的視覺語彙。透過各種形式的日常紀錄,藉由虛實、感性與理性、寂寞與猶豫的相互映襯,吳家昀敘述了一種邊界極度模糊的二元依存關係。
2019年高雄獎得獎者及作品,陳又伃《Wabi–sabi侘寂》、《陽照塵芥I》。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本屆高雄獎得主陳又伃,以精緻的表現能力敘述著自身在社會環境中生存的精神狀態。畫布上複雜的吸收性打底材料、氧化金屬顏料、金屬箔組構出了引人入勝的視覺效果。而題目中的「侘寂」一詞源自日本,意指著「能夠享受獨處,並且能夠欣賞在生活中平凡而不完美的事物」。「陽照塵芥」則是敘述著陽光(也可以)照向灰塵與雜草的情境。作品中生鏽、腐朽、斑駁的物件和生生不息的動植物形成了有趣的對照。如同陳又伃應對逆境時的吸收與轉化,鋪陳出深刻的自我勉勵意象。也訴說著藝術家生命旅程中對於這世界幽微、隱晦的感知。
2019年高雄獎得獎者及作品,張致中,《Gevær(來福槍)》。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張致中提供
本屆高雄獎得主張致中,得獎作品《Gevær(來福槍)》起源於張致中一次行經挪威的北極航行計畫。以Logbook of S/V Antigua《Fangstmann Georg Nilsens liv og skjebne》(獵捕人Georg Nilsen的一生與命運)兩件文本架構出了非常獨特的一段生命經歷。透過稗官野史、田野調查和歷史資料的收集,側寫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場景。透過實地探訪和嚴謹的資料蒐集,呈現出了藝術所承載的多元性,並且提供了對於反思歷史、文明與自然各種相互作用的思考點。(註:Gevær(挪威語)/Rifle(英語)- 來福槍)

高雄獎高雄市立美術館城市文化創意發電機美術館成為城市美好的存在美術館企業化
REACTIONS
喜愛

5

好美

5

1

2

厲害

4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