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焦點人物

當代藝術個展美術館特展藝文跨界

詮釋框架的再解析 許家維《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發表於北師美術館

北師美術館許家維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詮釋框架文史研究

2019-05-14|撰文者:林侑澂

許家維藝術家許家維及作品《武士與鹿》。圖/藝術家提供、非池中藝術網攝
自然、歷史、政治、經濟乃至文化,都是各具主體性的大命題,同時也環環相扣地相互影響著。當不同時空的事件交疊,在我們的經驗中往往只會得到所謂的主流結論。藝術家許家維北師美術館所發表的《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許家維個展》,則是將種種事件及現象,從我們習以為常的「詮釋框架」中重新詮釋。跨越習以為常的狀態,再再對「事件們」進行了探究、梳理、連結與組構。以視覺藝術的呈現,為大眾提供對於文史思考脈絡的有趣可能性。
長期以來,許家維連結各種少被討論的視點,關心著多樣的命題。由每次的創作過程裡,獲得繼續研究的啟發。如在2008年作品「和平島故事」中,許家維從日治時期的造船廠出發,討論在其背景下的社會現象。而在2014年許家維在新聞中發現,中研院的考古團隊在和平島發現了1642年的「北荷蘭城」遺址,甚至發現北荷蘭城就位於和平島故事場景的同一地點。由此開啟了一系列關於「東印度公司」的研究與創作,一步步地對於17世紀台灣週邊區域的密切貿易活動展開了新的敘事。
許家維《黑與白-馬來貘》影像截圖,2018,四頻道錄像裝置,許家維提供
《 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 》由三件不同動物作為切入的主題,作品《黑與白-馬來貘》聚焦於二戰之前,亞洲各區域被侵略的一個縮影。當時懷抱歐洲本位思維的海上強權,將已經具備文化主體性的亞洲認知為未開化的「新世界」。這樣的態度不單關乎商業,也同時反映在文化霸權上,讓藝術成為了各種學科的紀錄輔助。藝術家們繪製了大量的動植物作為百科全書中的插畫。讓歐洲人持續用俯瞰的態度「為新發現的事物命名」。
許家維《黑與白-馬來貘》影像截圖,2018,四頻道錄像裝置,許家維提供
在英國殖民新加坡的過程裡,兩位前後任總督William Farquhar和Thomas Stamford Raffles兩人為了誰先「發現」馬來貘,而展開了對於「詮釋權」的爭奪。許家維以嚴謹的考查,呈現出這一類政敵間的紛爭,從政治延伸到了自然、歷史,科學等等領域的現象。將時空交織的堆疊手法,反映出了當時殖民政治時代的掠奪者思維、甚至人性。更反襯出了外來強權對於(和馬來貘共同生活千百年的)原住民的偏頗態度。
許家維《黑與白-熊貓》影像截圖,2018,五頻道錄像裝置,許家維提供
作品《黑與白-熊貓》則是從西元七世紀中國武則天時期(690-705)開始,延續討論至戰後、冷戰時期乃至當代的種種「熊貓外交」及其附帶效應。尤其從歐洲各國向中國租借活體熊貓,到台灣以「比照引進珍稀中藥材模式」引進這個物種。在這些故事的背後,每一個案例都有著多方濃厚的政治因素和目的。透過此作,許家維一方面將人類的荒謬呈現出來,一方面同時藉由這個可愛的動物,側寫著國際社會之間各國立場轉折的深層脈絡。
許家維《黑與白-熊貓》影像截圖,2018,五頻道錄像裝置,許家維提供
許家維將日本喜劇表演:漫才(まんざい Manzai)的形式溶入了《黑與白-熊貓》的敘事之中,側寫著熊貓外交在世界各地掀起的浪潮與背後的原因。以熊貓這個物種被強烈符號化的圖象意義,探討關於數位傳播生物界限歷史政治虛擬現實和開放性思維等的種種議題。也透過設想熊貓的視角,看待關於自身種族的各種事件。將長期累積且錯綜複雜的國際政經情勢,進行了一種幽默與嚴肅並存的側寫。

北師美術館許家維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詮釋框架文史研究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3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