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4|撰文者:王士源
台灣地雖小,卻是張大千精品的聚集地。羲之堂總經理陳筱君說,像廣達集團創辦人林百里,就是收藏張大千的大藏家。她表示,在台灣的收藏大會、清翫雅集的書畫巨冊裡,處處都可以看到台灣張大千的收藏實力。
陳筱君表示,張大千創作「出道早」,創作不懈60餘年,畫風多變,作品累積3萬件以上,已經是書畫收藏界「永遠的人氣王」。在台灣,更因張大千晚年歸根於台、在台灣有許多知交故舊,普遍受到台灣藏家的收藏喜愛。
今年中國大陸藝術市場進入調整期,世界經濟環境不佳。但陳筱君表示,春季拍賣結束後,張大千畫作表現仍然不俗,受到市場認可,其中《紅拂女》、《荷塘野趣》、《峨嵋華嚴頂》、《唐人秋獵圖》,則再次刷新張大千畫作的成交金額紀錄。
40年代、60年代畫作 最受藏家歡迎
若論張大千一生60餘年的藝術創作史,陳筱君表示,可以把1949年張大千離開中國大陸,當成分水嶺,概分前後期。在前期,張大千收藏、仿古、鑑古、臨摹古畫名跡,表現他所認同的中國美學境界。在後期,張大千離開中國,遊歷諸國,創造出潑墨山水,與國際對話。
陳筱君表示,張大千在前期1941年至1943年,出現了第一個創作轉折點,他至敦煌石窟中臨摹壁畫,接受敦煌藝術的洗禮。在這3年洗禮下,張大千把埋藏千年的敦煌壁畫藝術,融入自己的審美情趣裡,創作出許多人物精品。
張大千結束敦煌石窟的壁畫臨摹後,作品增添了唐代畫風精麗奪目的氣質,受到許多藏家喜愛。陳筱君說,張大千1947年創作的《嘉藕圖》,便以港幣1.9106億元成交(約7.3782億台幣),榮登張大千作品成交金額榜首。
1949年,張大千離開中國大陸後,則進入第2個轉折點。在海外,張大千周遊列國,接觸許多西方創作風格,促使他發展出具時代感的新風格。
陳筱君說,在1960年代,張大千的畫風有很大轉變,塑造出「從潑墨到潑彩」的張大千典型畫風。陳筱君表示,如今在張大千作品成交金額裡,排名第二的《愛痕湖》,創作於1968年,以1.008億人民幣成交(約4.894億台幣),便是這時期的代表作。
陳筱君觀察道,在張大千1940年代、1960年代,這兩個風格轉換時期的畫作,其實最受藏家歡迎。她說,張大千作品成交金額前20名中,也多為1940年代與1960年代的畫作。
林百里:看得懂自己的藏品 才是真正擁有
在台灣,張大千最大的藏家,非林百里莫屬。為了收藏張大千的畫作,林百里不惜重金收購,並從香港等地延聘最好的裝裱專家,維護整理張大千畫作。此外,林百里更聘請專人,專門管理藏品。
陳筱君表示,林百里曾經說過,他在收藏張大千的作品時,那些作品已經是高價的精品,有些藏家並不以為然。這些不以為然的藏家,認為收藏要有步驟,從便宜的藏品買起,磨練眼光,再轉而收購高價精品。
但林百里認為,一開始就收藏精品,才是真正的省錢,可以不用多走冤枉路。陳筱君補充道,這樣的收藏模式,必須建立在對收藏標的物有充分了解,才能鎖定有價值的精品。林百里曾說,「要看得懂自己的藏品,才是真正地擁有。」正是做足功課的顯現。陳筱君表示,像林百里這樣的收藏態度,值得肯定與推薦。
REFERENCE
特稿:雅昌台灣站 藝術網龍頭聯姻
焦點:深掘溯源 共論台灣藝術發展
熊宜敬:收藏發展近40年 全球關注
陳筱君:台灣 張大千精品聚集地
林天民:懂得多深刻 藏品就有多好
張學孔:台灣當代藝術 從解嚴走起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紀念漢寶德,南畫廊舉行「漢字:漢寶德現代書法展」
水彩的「流水席現象」—2023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活水」
臺灣早期重要的女性觀念攝影藝術家 侯淑姿辭世,享壽61歲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從馬克·羅斯科(Marks Rothko)的紙上繪畫看他走向後期抽象表現的過程
2023高雄藝術博覽會南島最大藝術盛會,迎來國內外百餘位藝術家
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公布展名「日常戰爭」,藝術家袁廣鳴以作品隱喻當代生存境況
「藝中求新,新中求藝」跨界引領品牌台灣!「希望、和平、愛」白鷺鷥文教基金會30週年虛實沉浸展演! 專訪董事長盧佳慧!
暫時停擺的卡塞爾文件展-以色列哈瑪斯戰爭為藝術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特展藝文跨界C-LAB「2023玩聚場藝術節——SHOW ME A PLATE!」表演盛宴打造新「台味」,邀觀眾以多重感官吃 buffet
2023-12-05|撰文者: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