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圖像轉化的人文關懷 - 陳英偉繪畫

陳英偉繪畫

2009-06-05|撰文者:林明賢

1980 年代台灣在解嚴前後社會屆臨解嚴、威權鬆動的時刻,台灣美術在具有新風格與新思維表現的年輕一代藝術家創作中已呈顯出新的藝術面貌,異於60、70年代的現代藝術,也不同於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的鄉土寫實藝術風貌,而以具有前衛藝術思考的年青藝術創作者為主,他們敏銳的心靈和社會的變動結合,而產生極富時代特質的創作風貌,隨著解嚴開放90年代台灣意識抬頭,掀起「台灣主體性」本土意識論爭的蓬勃現象,呈顯台灣美術發展的一個重要面向,其議題有政治與歷史、社會與文化、兩性與情慾、環境與生命等新世代藝術家所關懷的,也成為當代藝術表現的主要風貌。

在這波新生代所關懷的藝術議題與藝術新風貌之呈顯,陳英偉係屬較年輕的一位,1960年生於宜蘭,文化大學畢業後赴澳洲留學,於1995年取得藝術創作學博士學位,是當時國內少數擁有藝術創作學博士學位的藝術家,創作與理論兼具的陳英偉,其繪畫創作擅用歷史圖像的轉借,藉以表達所生長土地主體性的種種問題之探討與詮釋,從歷史的反思中而有重建融合之企圖,亦或有溯源斯本之意念,這種與時下藝術家所關懷的議題和當代台灣藝術家重組新的「自我」、「本土」或「主體」的一種創作形式表現,有不約而同的時代性呈現,雖然陳英偉的創作也大量的借用歷史圖像來呈顯,其獨特的藝術風貌在1992年「ART 1by1」系列作品發表後已明確確立。

觀看陳英偉的作品,不難發現他常在漢文化、日本殖民、原住民等多元圖像的揉雜運用中企圖呈顯台灣自我的新風貌(小媳婦與勇士),但這一企圖似乎又存在一臍帶難以割捨,可見於其作品中經常出現象徵臍帶的線條聯繫(台灣上河圖)。歷史圖像的運用是其創作表現的重要特色,他善於運用歷史圖像思考反省轉化成對當代文化、社會現象所反思的一種意念的詮釋,也成為其藝術表現的主要形式。雖然是以歷史圖像為繪畫之表現形式,但陳英偉創作所呈現的這些歷史圖像的運用並不在於對當今政治、社會、文化現象等議題的反諷或揶揄,而異於時下藝術家所創作思維的,是他有著更深層的人文反思與價值觀的詮釋,因而在作品中呈現了多元圖像的對話與從不同角度去反省其對人文關懷的內涵。

誠如陳英偉自己所言:「我一貫以借用既成歷史圖像,經過自我轉位的手法,把台灣在歷史積澱下的人文景象,用台灣當代人所習見的事物,加以整合某些我向來所關心的當代人文價值觀;並且,透過我自己的繪畫形式,溫和地表現出了當今人們對社會權勢與文化政治的倚賴和苦悶;並且,當代人性的掙扎,也可以在我的繪畫指涉中一覽無疑。而這也正是我作品一貫借由深沉思考之後,所期待呈現令人觀思頓悟的精神能量所在。」。

陳英偉繪畫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