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3|撰文者:梁莉苓(國立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 專任助理教授∕藝術家)
今年舉辦的客家美展,邀請著名藝術史學家∕藝術評論家蕭瓊瑞教授擔任策展人,策劃以「心景∕新境」為主題,且劃分「藏珍」、「恁靚」、「幼秀」與「鬧熱」四大子題展出,前三項循序展出1945年前出生、1945年後出生與1970年後出生的藝術家作品,創作類型包含:油畫、水彩畫、膠彩畫、水墨畫、雕塑與陶藝;第四項則集合超越傳統繪畫與立體造型的作品,創作類型包含:版畫、複合媒材創作、錄像裝置與電腦繪圖等,展出藝術家出生橫跨1945年前與1970年後,彰顯客籍藝術家除多從事傳統藝術創作外,亦從事其它多樣化的當代藝術創作。
屏東展場入口處。圖/客家委員會提供
屏東展場空間1。圖/客家委員會提供
此次參展客籍藝術家達112位,展出作品有150餘件,可說是自2003年後,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辦的歷屆客家美展裡,規模最盛大與作品最精緻的一次展出。整體而言,除少數幾幅展出作品,可較直接聯想藝術家的客籍成長背景;其它大多數作品,則總體呈現風格多樣化的藝術表現,若瞭解展出藝術家大多擁有國內外美術學院的學習背景,及部分甚至從事其它專職,則會讓人進一步想像,客籍藝術家們因個人的喜好、認同或其它生命際遇因素,吸收來自中國、西方或日本等地的藝術養分,聚合於臺灣且內化為關注的創作主題與作品特色同時,並刻畫出跨世代客籍藝術家擁有創作的自主性,徜徉於他們∕她們藝術生命中的種種機緣、遇合與選擇後的創作追求之中。
屏東展場空間2。圖/客家委員會提供
繼2017年受邀加入「發現客庄美學DNA」展出後,筆者很榮幸再度參與今年客家美展,作為客家籍的藝術家身份,因而增添更多地自我意識。此外,當與共同展出,無論是認識、不認識、熟悉或不熟悉的藝術家們,以「客家」為名聚會於一堂時,體會最深處為即便陌生也悄然轉為親近。而當展覽巡迴於苗栗縣臺灣客家文化館展出,筆者感知到展出作品群被客家歷史文物圍繞,意外形成展覽的延伸詮釋脈絡時,那一張、張蒐集自臺灣各區域的客家老照片,及相關文物等,彷彿將藝術家間潛在聯繫的不可見血緣關係,通過可見的史料顯現。倘若借前文內容與體會,補充此次展覽主題「心景∕新境」,或許對外而言,匯集客籍藝術家各自成長心路歷程,所沉澱創作的一件、件作品,豐富及體現多元族群共組的臺灣文化之總體環境;且對內而言,則以血緣為聯結,底部鋪墊臺灣藝術發展史、臺灣美術教育發展史與藝術家個人成長史,藉由藝術作品的集合展出,編織出期待能夠提出客家美學新境的渴望。
屏東展場空間3。圖/客家委員會提供
展覽資訊↓↓↓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紀念漢寶德,南畫廊舉行「漢字:漢寶德現代書法展」
水彩的「流水席現象」—2023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活水」
臺灣早期重要的女性觀念攝影藝術家 侯淑姿辭世,享壽61歲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從馬克·羅斯科(Marks Rothko)的紙上繪畫看他走向後期抽象表現的過程
2023高雄藝術博覽會南島最大藝術盛會,迎來國內外百餘位藝術家
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公布展名「日常戰爭」,藝術家袁廣鳴以作品隱喻當代生存境況
「藝中求新,新中求藝」跨界引領品牌台灣!「希望、和平、愛」白鷺鷥文教基金會30週年虛實沉浸展演! 專訪董事長盧佳慧!
暫時停擺的卡塞爾文件展-以色列哈瑪斯戰爭為藝術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特展藝文跨界C-LAB「2023玩聚場藝術節——SHOW ME A PLATE!」表演盛宴打造新「台味」,邀觀眾以多重感官吃 buffet
2023-12-05|撰文者: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