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3|撰文者: 劉煥獻(東之畫廊創辦人)
從台灣客家近代美術歷史觀察,還記得十六年前(2003年),在台北國父紀念館首次起跑,舉辦「傑出客籍美術家邀請展」(以前輩名家為源頭主軸),立即受到廣大群眾的迴響,會場上出現很多知名藝術家說:「我也是客家人」。隨後幾年,在中正紀念堂舉辦「台灣客家美術百人展」以及「當代客家美展」……等,陸續增加參展人數。去年2018年,以全台巡迴方式,單一主題性「客庄」,精心規劃/展出「發現客庄美學DNA」藝術展,範圍逐漸擴大參與人數及內容。而客籍藝術家之血緣關係,也隨之延伸到周邊地緣或客籍親屬關係等。
屏東展場入口處。圖/客家委員會提供
每一次展覽中總有很多新發現,如此「客家美展」已不是限定在極特殊的客庄環境內,展出內容自然更多元、更豐富、精微而到更廣大,開啟初心,有邁向海化國際化的雛形。藝術原本無國界,但藝術家的養成,應該從家鄉開始,多年來的累積與成長,客家的人文背景孕育了許多傑出藝術家站上國際舞台,未來更有可能向海外客鄉接軌,迎向更多的優秀客籍人才,參與此活動。
劉煥獻作品《楊梅後山的小路》。圖/客家委員會提供
客家族群,一向性格上比較「保守」,生活規範也較「嚴謹」,態度上更是「硬頸」,但在藝術家的創作品上,普遍表現了踏實內斂含蓄的功力,若細細品味欣賞,卻耐人尋味。最近幾年,客委會推動的「浪漫台三線」逐漸發酵,似乎正在改變很多客家人生活上的舊習慣和舊思維。有漸多的觀光客走進來,客家人走出去,豁然開朗的心胸心情,在客家人的臉上及行為上顯露無遺,而藝術家隨著大環境的改變,表現在作品上的題材、內容,或造形或色彩,已經非常的耀眼生動而趨之成熟,很容易感動別人,不脫俗,反而成了獨立客家特有的風味,這才是客家藝術家,發揚了現代客觀容顏的精神所在,成為未來創作者的核心價值。
屏東展場空間。圖/客家委員會提供
雖然這次「客家美展」創造了更多的參與人數和件數,打破紀錄,大部份是近年之作,也隱約含蓋昔日舊作,跨越時空,以老中青三代情,解開不同世代的不同樣貌,提供未來走向,探討定位轉型,客籍在地化、國際化的思維,從這次美展中,將邁入一個新的境界。
劉煥獻作品《淡江秋色》。圖/客家委員會提供
(本文作者為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創辦者之一並榮獲協會頒發終身成就獎,曾任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中華傳播公司美術設計師等。)
展覽資訊↓↓↓
REACTIONS
0
0
0
0
2
熱門新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