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國際新聞

當代藝術現代藝術

從中國的那些空蕩博物館 反思藝文經營的策略與價值

空蕩博物館藝文經營國際觀察

2019-07-31|撰文者:林侑澂

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博物館。圖/取自鄂爾多斯博物館
「文化」一詞在當代社會中,除了「一個群體的生活形式」的字面解釋外,也具備了「軟實力」的指標意義。在不斷追求著話語權的大環境下,各方爭相策辦著大型展覽和藝術季。諸多以城市為名的雙年展,更是各國文化實力的角力戰場。若是不考慮週期性、一次性的活動,公立博物館和美術館的內容,基本上可視為真正體現底蘊及能力的觀察點。
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博物館。圖/取自鄂爾多斯博物館
建立一個博物館的品牌,需要好展覽的累積。成立半世紀或一世紀的博物館如果放入美術史,也並不算悠久。以中國的紀錄為例,1978年全中國計有349間博物館。到了2019年。這個數字估計超過了5,100間(40年間增加了15倍)。這樣的數量和速度在世界上前所未有,也形成了一些有趣的議題可供觀察。
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博物館內部。圖/取自鄂爾多斯博物館
隨著經濟量體的快速擴張,中國博物館的遽增並不難理解。尤其過去10年各級政府間,興起了建立博物館的熱潮,這波熱潮使得光是2012年就有451間博物館開幕。中國政府甚至設定了在2020年,要達到平均「每25萬人/一座博物館」的國家目標(共需5600座)。這個硬體數量若是加上中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藝術村,是有可能支持中國成為一個強大的文化實體的。
*台灣2018年統計,現有公立美術館或博物館約共80間(國立30餘間/縣市立40餘間)
*韓國訂立了2023年達到「每3.9萬人/一間公私立美術機構」的目標。
但是近年來,中國的博物館們開始陸續面臨著「場館空蕩」的問題。此處所指的空蕩分別是指「展覽/展品不足」和「參觀人數不足」。例如在人口約15萬人的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擁有一個27,760平方公尺的博物館,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圖/取自wikipedia
各種主題的博物館,往往是文化建設最可見的指標。但對於中國各級政府而言,博物館的硬體還具有工程及政治利益的功能。這樣的出發點讓每一棟新落成的建物外觀力求華美,卻在內部不見得有足夠的照明及電源。除了紫禁城故宮博物館或秦兵馬俑博物館等級的高規格場館外,新成立的場館往往在研究、策辦、行銷方面缺乏專業人才的支持。再加上1960年代的文化斷層,也讓各館在美學歷史的研究及館藏更加困難。多重原因下,若是博物館位於人口不夠集中的城鎮,展覽減少或是休館就成為了難以逃脫宿命,更遑論展演活動的品質。
*以北京市為例,政府2010年拆除東營和索家村藝術區、2014年拆除將府藝術區、2016拆除費家村藝術區、2017年拆除宋莊藝術區,2019年拆除環鐵藝術區,粗估約20萬文化工作者受到影響。
博物館、美術館等等的文化場域,除了是一個區域體現價值的標的,更是大眾生活的一環。在這10年來東亞各國(尤其是日/韓/泰三國),均努力在文化建設方面增列預算、調整政策、修建新型場館、擴編研究人員。台灣與周邊各國在這個過程中,更自有該引以為戒或取經學習的例子,也有許多正在進行的方案。各類的現象經驗都值得台灣反思借鏡。
雖說公立的文化場館在經營上難免會有被體制框架,但若是參雜了過多「非專業因素」,對於吸引觀眾的誘因會是極大的傷害。且主事者對於藝術文化的方式和態度,也會對於文化工作者和社會大眾的熱情產生影響。藝術和文化的認同和素養是需要長期建立的,當中的價值也非可一蹴可及。當中的拿捏取捨,是所有文化工作者們務須兢兢業業的課題。
參考資料來源:德國之聲自由亞洲電台 / 人民報 / wikipedia(鄂爾多斯博物館)wikipedia(故宮博物院)

空蕩博物館藝文經營國際觀察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1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