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6|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記者會合影,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右)、藝術家黨若洪(左)©北美館TFAM
「Old Man.Fairy.and a Bit of Everything老男.雜匯.小神仙—黨若洪個展」將於8月17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正式開幕。睽違兩年期間歷經北美館休館,2016臺北美術獎首獎得主黨若洪重返北美館舉辦個展,除了展出2016年獲獎《小神仙》系列發展之創作成果,也加入該系列前身《老男》與其他系列作品、構成個人風格鮮明的「a Bit of Everything(雜匯)」。
黨若洪,《TPE上空的賭局》。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黨若洪,《攬鏡自照的下犬式女神》。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本次展覽子題之一的《小神仙》系列,源於黨若洪偶然接觸民俗信仰與儀式的經驗,激發了藝術家對於民間神話的想像,經由藝術家的歧義解讀,將此發展為創作題材。畫面中極具標識性的人物形象、搭配記憶轉譯為圖像語彙的組合,形塑出具有神祕色彩的系列作品。2016年黨若洪以該系列作品,獲臺北美術獎評審團推舉為當年度首獎,評審團代表林宏璋表示其作品「不僅僅是個人生命傳記的書寫,更是一個屬於在地的文化政治寓言。」
黨若洪,《穿靴子的基督》。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黨若洪,《求仙》。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本次展出的數件新作延續著獲獎的系列發展而來,但黨若洪提到自己並不刻意經營系列創作、以求保有創作的多元與活性:「一路順勢下去,脈絡會自己浮現。」帶有生命經驗與隨機靈感的創作累積,作品畫面向觀眾傳遞出真誠而開放解讀的創作意念。《老男》系列同樣來自於藝術家的生命體驗,邁入四十歲後的自我感知與客觀狀態,激發了藝術家在展場中為此系列題匾「人無再少年」。
黨若洪,《男巫》。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黨若洪,《中年男子恥辱的觀看》。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畫面中多變交織的題材,源於藝術家對生活的不斷探索。黨若洪分享自己每天創作前會騎車出門探尋創作元素。車程中的收穫並無固定,有的是抽象概念、有的是實體物件,還有許多城市裡的形色面孔,成為藝術家用以傾注創作的掠影浮光。黨若洪多採用纖維板作畫,油彩筆觸痕跡鮮明,有如反映藝術家創作意念一般直率。畫面中隱約可尋見與藝術家生命故事連結的題材,若有似無的關聯在畫面中構成虛實交錯的多重敘事。藝術家透過展覽命題與空間配置,展出大尺幅畫作並搭配深沉的展牆配色以營造氛圍,藝術家形容自己將北美館的展覽空間打造成「一個心靈的劇場」。
臺北市立美術館,「老男 ‧ 雜匯 ‧ 小神仙—黨若洪個展」展覽現場 ©北美館TFAM
臺北市立美術館,「老男 ‧ 雜匯 ‧ 小神仙—黨若洪個展」展覽現場 ©北美館TFAM
由北美館所主辦的臺北美術獎,前身由「臺北市美展」演變而來,不僅是臺北市政府所主辦藝文活動中歷史最悠久的競賽獎項,其首獎更是目前臺灣單一獎項獎金最高額的公立美術獎項之一,且首獎得主可獲得於北美館舉辦個展的機會,每屆都有眾多臺灣優秀藝術家參賽角逐。針對本次首獎個展,北美館館長林平表示:「奠基於臺北美術獎期望觸發創作相關討論對話的精神之上,我們希望透過首獎個展將獎勵資源轉化為延伸對話、支持創作的長遠視野,陪伴優秀的臺灣藝術家走得更遠。」
臺北市立美術館,「老男 ‧ 雜匯 ‧ 小神仙—黨若洪個展」展覽現場 ©北美館TFAM
在2016年獲頒臺北美術獎之前,黨若洪持續的藝術創作已獲得多方肯定。從2002年自西班牙薩拉曼加大學(University of Salamanca)藝術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並於同年榮獲西班牙聖馬可獎(Premio San Marco)首獎,後於2005年獲得高雄獎首獎,2008年再獲第八屆廖繼春油畫創作獎。
黨若洪TANG Jo-Hung
臺北市立美術館,「老男 ‧ 雜匯 ‧ 小神仙—黨若洪個展」主視覺 ©北美館TFAM
1975年出生於臺北,1998年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學系,2002年取得西班牙薩拉曼加大學(University of Salamanca)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同年榮獲西班牙聖馬可獎(Premio San Marco)首獎,2005年獲得高雄獎首獎,2008年獲第八屆廖繼春油畫創作獎,2016年獲臺北美術獎首獎。
【個展】
2018 「帽子.馬靴.條紋褲|旅行 三件」,關渡美術館,臺北,臺灣
2009 「黨若洪—自我的重塑:第八屆廖繼春油畫創作獎」,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臺灣
2005 「自我.犬—2 黨若洪2005個展」,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臺灣
【聯展】
2018 「蔣勳.美學.創作教育:1983大度山聯展」,亞洲大學美術館,臺中,臺灣
2016 「臺北美術獎」,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臺灣
2015 「臺灣美術家刺客列傳六年級生」,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臺灣
2011 「廖繼春獎10年聯展」,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臺灣
2009 「一閃而過:臺灣70世代藝術群組」,鳳甲美術館,臺北,臺灣
2008 「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熱內亞,義大利
2008「第二種視野」,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臺灣
2005 「第二十二屆高雄市美術展覽」,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2005 「Tokyo International Mini-Print Triennial 2005」,東京,日本
2004 「第十一屆中華民國國際版畫素描雙年展」,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臺灣
【獲獎】
2017 「局外人」第十六屆臺新藝術獎視覺藝術類 季提名
2016 臺北美術獎首獎
2014 「旅程的終點-尊貴的搏鬥」第十三屆臺新藝術獎視覺藝術類提名
2008 第八屆廖繼春油畫創作獎
2006 第四屆臺新藝術獎視覺藝術類 季提名
2005 第二十二屆高雄市美術展覽「高雄獎」首獎
2004 第十一屆中華民國國際版畫素描雙年展優選
2002 西班牙Premio San Marco聖馬可獎首獎
【公共收藏】
臺北市立美術館
藝術銀行,臺灣
中環美術館,臺灣
高雄市立美術館,臺灣
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
國立歷史博物館,臺灣
薩拉曼加大學藝術學院.西班牙
REACTIONS
2
0
0
2
3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紀念漢寶德,南畫廊舉行「漢字:漢寶德現代書法展」
水彩的「流水席現象」—2023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活水」
橫山書法藝術館「弱書道-汪柏成創作個展」 寫時空、畫宇宙 將時間視覺化於空間
橫山書法藝術館「時空題辭」穿梭古今時空以題辭書寫心靈情懷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新媒體藝術家林珮淳受邀參加愛丁堡大學「台灣光點大師講座」,分享「夏娃克隆」啟示與警世
2023高雄藝術博覽會南島最大藝術盛會,迎來國內外百餘位藝術家
從馬克·羅斯科(Marks Rothko)的紙上繪畫看他走向後期抽象表現的過程
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公布展名「日常戰爭」,藝術家袁廣鳴以作品隱喻當代生存境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2024年第11屆X-site計畫首獎由「感想工作室」《林木林》奪得首獎!類比自然,如森林經驗般的自由建築
2023-12-04|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41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2024年第11屆X-site計畫首獎由「感想工作室」《林木林》奪得首獎!類比自然,如森林經驗般的自由建築
2023-12-04|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41